教育以育人为本与学生个性发展(1)(2)
2017-08-18 02:02
导读:2.兴趣对学业的影响。学业在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但学生完成学业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
2.兴趣对学业的影响。学业在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但学生完成学业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专业是不同课程的组合),所以,课程对学生吸引力的大小,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笔者最近就一所高校的选修课开设的相关问题在师生中进行过问卷调查,其中56个本科专业各年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635份,16个学院回收教师的有效问卷115份。学生对开设选修课的依据的其中3个问题(兴趣、专业需要、
就业需要)的回答所占的比例分别是83、3%、54.2%和29.4%;而教师对这3个问题回答的比例分别是62.6%、76.5%和74.5%。从师生回答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选择课程的第一位依据是兴趣(占83.3%),而教师却将其放到了第三位(只占62.6%)。这说明兴趣不仅影响学生对学业(具体讲是课程)的看法,进而还不可避免会因为学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3.当前教学方面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教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学问题。当前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学生个性中的能力因素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1)不少课堂教学价值的转移和实现难尽人意。客观地讲,目前各高校能得学生好评的课堂教学比率不高。现在高校普遍进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评价的结果可以证明这一点。大学的课堂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小学的课堂,大学生应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但课堂教学目前仍是高校采用的主要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仍然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知识陈旧、教学方法不当、缺少师生交流等等。从根本上讲,就是教学价值未能有效地得到转移和实现,或者转移的是无效的或过时的教学价值。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2)不少高校扩招后师生比增大,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更为困难。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师生比“A”级的要求为1:16,但实际上许多高校的师生比都在1:20以上,有的更高达1:40以上。因此超大班上课、师生缺少交流等已成普遍现象,根本不可能顾及学生个体的不同学习需求,学生要想通过课程学习达到发展个性的目的比较困难。
(3)现代技术的副作用。电化教育包括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确实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收到许多传统教学手段不能收到的效果。但是,现在实际使用的结果与理论上讲的能达到的效果相去甚远。不夸张地讲,现在有些课堂使用的所谓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传统教学方法的效果更整,不但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放投影的速度,而且还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和心理紧张。
三、保障和促进学生主体个性发展的对策思考
要将教育以育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级的任务和对策,但归根结底高校内部的任务和对策落实最为关键,因为高校有相对的办学自主权,包括对教师的调配权和学生的管理权,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在高校。高校自身至少应做三个方面的努力,提供三个方面的保障:
1.要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提供思想观念上的保障。毋庸讳言,因市场观念的影响,近年来有些高校领导层的教学意识和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有所淡薄,实际上也就是育人为本的理念有所淡薄。但由于教育部决定开展5年一轮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客观上迫使原来对本科
数学工作重视不够的高校在决策上开始对本科教学工作有所倾斜,也就使得原来教学意识相对淡薄的高校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但如何才能普遍增强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似乎还缺乏有效的办法。现在部分高校试行本科学生导师制,可能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如暨南大学在本科学生导师制实施办法中将导师的职责概括为“导向、导学、导心,以导学为主”,既较好解决了学生,特别是新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又给有心理疾患的学生进行心理开导,还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实践证明效果良好。这一措施不仅加强了师生沟通,同时也无形中增强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心。这也说明,要促进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提供思想观念上的保障,靠空洞的口号是不能见效的,需要有相应的措施。
2.要进一步深化相关政策和制度改革,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近年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提高本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但各地各高校的执行情况不一、效果也就各异,即使执行得较好的高校,也大体是解决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至于学生个体的许多个性发展问题,如因学业基础、兴趣爱好、就业考虑、专业要求等不同而千差万别的问题,就不是出台一两个办法能解决的。现在高校普遍推行学分制,有的试行“大平台”招生培养等等,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以往的教学管理制度下不能提供的尝试机会,应该受到欢迎。但这方面的改革还很不深入、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高校更少。只有进一步深化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改革,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育人为本才能收到更好的实效。
3.要进一步促进实现教学价值的有效转移,提供教学操作方法上的保障。教学过程(这里主要指课堂教学过程)是育人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只有实现了有效的教学价值转移才算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学过程的教学价值转移和实现与物质资料生产的价值转移和实现是不尽相同的。虽然二者的价值都必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凝结,但物的价值的转移是单向的,而教学价值的转移则是双向的,即需要师生互动才能实现。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至关重要。教师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过程的教学价值的有效转移,以达到学生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这一问题也进而启示我们:育人为本,促进学生主体个性发展,为师者任重而道远。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