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教师的教学个性(1)网(2)

2017-08-18 06:39
导读:三?促使教学个性呈现丰富多彩和多元化的方法 1.扩大师资来源?通过公开 招聘 或公开竞争的方式吸纳优秀人才,使教师来源多元化,这是教学个性呈现丰富多
三?促使教学个性呈现丰富多彩和多元化的方法

1.扩大师资来源?通过公开招聘或公开竞争的方式吸纳优秀人才,使教师来源多元化,这是教学个性呈现丰富多彩和多元化的基础与保证?同时要增加师资队伍的流动性,如果师资队伍长期保持不变,那必然会造成“死水一潭”,教师的教学个性也会萎缩和丧失,如果师资队伍保持适当流动,就会出现“活水常流”的勃勃生机,教师的教学个性也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发挥?

2.转变观念?一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潜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因势利导?二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学习现状,确保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把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三是转变考试方式和评价体系,体现注重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实行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形式,减少对机械记忆知识内容的考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检测,以此来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一次性考评的做法?

3.改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师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评价,促使教师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自觉地进行工作方法和努力方向的自我调整?目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具有过强的共性,靠此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必然会影响教师教学个性的充分发挥,甚至会压抑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应根据每位教师的教学个性及其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综合评述,在评价中应该保护教师的教学个性?应该在课堂教师评价中以发现和张扬教师的教学个性为突破口,采取领导?教学督导专家?教师同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师评价活动,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4.改变集体备课的内容?教学虽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但是没有规定共同的格式,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长去组织教学?集体备课也不是框定授课内容?重点和难点?甚至框定某个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机械刻板的过程?要是那样,教学中就不能体现出各自的教学风格?因为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他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慢慢形成的,当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或教学个性形成之后,他就不会随便改变?所有同科同级的教师使用同一个教案,也会让教师在真正的课堂上失去自己的风度或教学性格?

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集体备课要彻底地改变原本处于孤立封闭状态的教师备课,以崭新的姿态,通过讨论研究,挖掘集体智慧,形成教学合力,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将集体的智慧和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班级学生特点做相应的调整,进行个性化教学,体现创新力?

5.改变教案检查的重点?教案检查要突出教学思路的设计和课后记的评价,改变过去重点看教学环节全不全,教师的书写详不详细等方面,侧重于看教师有没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思路设计,有没有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同时也通过对课后记的评价,进一步促进教师在每一节课后进行反思,及时的自我调整,自我弥补不足?学校在学期的教学计划中要专门对课后记从哪些方面书写进行具体的说明,包括:这节课的设计是否合理,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到位;课堂中有无突发事件,处理得是否恰当;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是否被调整到最佳;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际反映有多少差距;哪些知识点?解题方法还需进一步巩固等?引导教师全方位地“从学生的学到教师的导”进行有价值的反思总结?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