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考试评价(1)网(2)
2017-08-19 05:46
导读: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对人才的类型与层次需求扩大,考试如何适应不同人才培养的需要,就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必须从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对人才的类型与层次需求扩大,考试如何适应不同人才培养的需要,就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必须从过去重视考试技术、手段或把考试作为一种测量工具的研究转向重视考试
社会学、考试文化学等理论层面的研究。对于考试评价制度需要作更深的思考,以增强考试的社会适应性,使之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充分发挥各项正面功能。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成为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减少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身心压力,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迫切要求。
2002年底,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通知》指出,现行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凋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要求对学生、教师与学校评价的内容要多元”。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的评价不限于学业评价,还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
三、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第一,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入考试评价机制,但不能唯考试是从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很大一部分是在课堂中完成的,课堂教学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考试则是对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和反馈的重要方法。二者的关系应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考试为辅,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考试作为促进课堂教学的手段,其目的是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基础教育而言,课堂学业考试应着跟于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目标与考试手段的关系上,不能本末倒置,而应使考试服务于教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要以完善和促进课堂教学为目标,避免盲目性。改革方式应循序渐进,在充分论证和取得试点成效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减少考试改革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
第二,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增加考试评价的多样性
考试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形式与方法。倡导综合运用多种考试考核方法,不应以书面测验作为惟一手段。部分学科实行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半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考试对学科与书本等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应侧重考察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核心。”此外,应扩展考试评价的主体与客体范围。考试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涉及到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老师、学生和教师的
自我评价。
第三,拓展考试内容,更新评价标准,促进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的改进,关系到对中学教育教学的积极导向,关系到人才选拔的质量与效应,关系到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考试命题环节,注重及时吸收科学、文化新成果,淡化记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思维、技能、品质和创新等方面的考察。高考内容改革将更加注重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积极引导中学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将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在满足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高等学校选拔方式的改革要进一步探索建立在文化考试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办法。
第四,努力减少高考的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功能
作为重要的评价方式之一,考试既要发挥其诊断功能,更应完善其改进与形成性功能、激励与导向等功能。高考作为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中间枢纽,不仅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紧密相联,而且关系到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等诸多问题。高考对于基础教育产生双重影响,—我们应扬长避短。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明显减轻,但受
就业状况、专业选择、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的竞争依然激烈。“考试竞争过于激烈。不利于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必须积极进行综合治理。”这是一个复杂的
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配套改革。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