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批判与超越:论中国教育学的理论范式(1)(2)

2017-08-19 05:47
导读:(四)面临的理论困难 90年代中期以后的教育学理论受到西方人文主义哲学的影响非常的深刻。人们批判这种人文价值取向的教育学的理论是一种“泛哲学

    (四)面临的理论困难

    90年代中期以后的教育学理论受到西方人文主义哲学的影响非常的深刻。人们批判这种人文价值取向的教育学的理论是一种“泛哲学”的研究,是从哲学的思想中演绎出教育的主张。“将哲学概念或哲学论述直接套用于教育理论的演绎,从黑格尔哲学到现象学;从诸如‘本质’、‘主体’、‘主体性’等概念到今天的‘反思性’、‘生活世界’,都被预设成了一种教育理想,其研究取向不是基于具体的教育活动,不是基于个人及群体互动的学校生活,而是基于自我想象的空间”,教育学理论呈现出表面的繁荣状态。许多的学者都批判中国的教育学都是从西方和其他学科的思想中移植过来的,教育学成为其他学科的领地,呼吁中国教育学必须形成自己的理论范式。

    三、艰难的转换:中国教育学理论范式的形成

    在提出中国教育学范式形成的可能策略之前,笔者首先对自然实在论范式和人文价值论范式进行批判。

    (一)自然实在论范式的批判

    自然实在论的教育学的理论总是渴望用本质、规律、功能、结构这样的概念去认识作为客观实在的教育,要求人站在世界之外的某个地方用发现的方式去获得教育的真理。这种发现式的真理观试图从先验本质来规定现实生活,体现为一种“从原则出发”的思维方式和理论逻辑。自然实在论的教育学的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旁观者提出原则来规范教育实践的理论诉求。

    (二)人文价值论批判

    人文价值论也体现出对外在旁观者视角的遵循,是在观“教育世界”,提出关于教育的永恒的价值主张。在这样的理论范式下,人文价值论的教育学所弘扬的某一种价值主张就演变为教育活动是否与一种价值存在的相符合,教育成为达成某种价值的手段。这就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我们总是喜欢从一定的价值立场出发,在自己的价值偏好上思考问题,并且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价值立场当作最高的价值真理,这样的思维方式的结果是把某一种立场的结论当作解决所有问题的结论,以片面损害整体,以偏执代替真实。”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人文价值论的教育学的理论大都具有极强的价值判断性,然而各种价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则可能被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自由等这样的研究都是外在评论式的,导致主体性、自由、生命意志等的弘扬都成为社会、教育者等恩赐给儿童的,形成一种静态的话语表达。

    (三)中国教育学理论范式的形成

    中国教育学理论范式的形成必须克服旁观者视角的问题,必须明确地意识到理论表征的是“教育世界观”,而不是“观教育世界”。中国的教育学不可能在一个外在的旁观者位置上提供关于教育的永恒看法,而中国教育学理论范式的形成的突破点就是克服外在旁观者视角问题,放弃“观教育世界”,思考我们如何处理我们与教育世界关系的“教育世界观”。

    中国教育学的理论范式的核心意义就是作为中国的教育学,我们怎样思考和解决我们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身在教育世界之中,我们的知识就不是将知识的对象置于先验的位置,知识必须和行动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中国的教育学理论范式是一种和世界能够互动的行为方式,而不是一种深思和感受。教育学的理论必须提供给我们的是教育世界观,不能人为地把人与教育世界的关系割裂开来,把教育世界观问题当成了“观教育世界”的问题,教育世界观问题真正要解决的是为人们协调、处理人与教育世界的关系提供基本的看法。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形成中国教育学理论范式的可能突破如下:

    1.内在置身者的思维视角

    我们是在关系中展开我们的生活,要处理的是“人与教育世界”的关系,因此,在“人与教育世界”的关系维度上,置身在教育世界之中,许多教育理论问题都意味着新的理解。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首先,对自然实在论的教育本质问题有了新的理解。

    其次,对主体教育理论等问题也有了新的理解。

    2.问题格式的转变    

    问题格式由“是什么”转到“我们如何处理”。“是什么”的教育学的理论直接提供给人们教育的标准,而回答“我们如何处理”的教育学的理论不仅提供标准,而且要激发人们的思考,由确定性的终结性答案走向不确定的思考。开放社会中,没有什么问题会有终结性的答案,社会在问题出现与问题解决中不断前进。

    转变问题格式意味着我们必须把对象性的概念转变为功能性的概念。

    转变问题格式也意味着我们在评价教育理论的时候也要转变观念,由“正确——错误”的标准转变为“恰当——不恰当”的标准。

    3.生活的视角

    笔者认为要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教育。自然实在论支配下的教育学把教育当成一个事物,试图寻找这个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让人的活动符合那个内在的规定性,这样的理解毫无疑问是在用物的尺度来衡量属于人的生活;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支配下的教育学对教育的理解是从作为个体的人与教育的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的,这样的理解致命的缺陷就是忽视了他者的存在。教育活动的展开具有他者性,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制度、文化等等都是他者存在的表现。教师和学生的交往都不是一对一的,他者天然的存在。而宏观层面的教育资源分配就更是一个充满了他者的问题,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能否充分地照顾到他者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因此教育理论研究上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生活的视角可以克服上述的缺陷。展开生活的主体是人,只有人才能展开生活,因此生活的视角克服了“物”的视角的缺陷,人是生活中的人,单个人不构成生活,因此生活的视角囊括了他者的存在,而且每个人都要展开自己的生活,生活需要每个个体的智慧,因此,生活的视角尊重了个体的力量。生活的视角意味着教育学的理论主张不可能来源于某一种知识的演绎,而是来源于对教育实践的思考。我们对怎样进行教育的基本主张“不能在逻辑上从人的本质或无可争议的原理中推导出来”。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但它绝不意味着可以从某一种哲学主张中演绎出教育的理论来。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课堂教学与考试评价(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