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批判与超越:论中国教育学的理论范式(1)

2017-08-19 05:4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批判与超越:论中国教育学的理论范式(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理论范式就是从根本上对理论起支配性作用的东西,本文试以
理论范式就是从根本上对理论起支配性作用的东西,本文试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内地的教育学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理论范式的角度对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对中国教育学理论受到的支配性即范式进行论述,一是对教育的基本理解,二是对教育世界的理论表征,三是对教育学分支理论的影响,四是面临的理论困难。之所以选择这四个方面原因在于:人们对教育的基本理解和对教育世界的理论表征体现着人们思考教育的思维方式,对分支理论的影响体现着这种支配性的影响力,而面临的理论困难则意味着旧的支配性力量的破产和新的支配性力量的诞生。

    一、自然实在论的理论范式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教育学突破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录式话语,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教育规律、教育功能、教育结构等等。这样的理论研究受到实在观念信条的支配,试图把教育学的理论建立在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在的基础上,笔者把这样的理论范式称谓自然实在论的。

    (一)对教育的基本理解

    80年代大多数研究者都把教育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例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写的1984年版《教育学》中把狭义的教育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的活动”。而80年代有代表性的教育学理论著作都是采取“目的——手段”的方式理解教育的,把教育活动作为实现某种目的手段进行定义。这样的定义意味着要挖掘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本质、原则、规律等,挖掘的目的就是使教育活动能够与这些本质、原则、规律相符合,从而实现改造教育实践的目的。

大学排名



    (二)对教育世界的理论表征

    这样的理论表征是在试图寻找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在。本质、规律、结构、功能这样的概念表征和真理表达从根本上讲都是要寻找出那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在相符合的“符合式”的教育真理,即透过复杂的现象找寻到支配这些现象的真理,从而运用和遵循这些真理更好的改造教育实践。

    (三)对分支理论的影响

    自然实在论的理论范式的支配力体现为:第一,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实验主要是主题性的研究,例如目标分类教学实验受到的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理论的影响非常深刻,其背后的理念体现为把某一种认为是正确的理论应用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实验要把某一种正确的理论运用好。第二,教学过程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论研究领域注重学生在认知领域的发展,重视教学原则的研究,对布卢姆的目标分类体系研究得比较深人。许多教师在教学上都还延续着赫尔巴特、凯洛夫等延续下来的基本的教学流程。第三,在道德教育领域,重视对道德认知的研究。理论上,注重对道德教育原则、方法、目标的研究;在实践中,注重学生的道德知识的掌握,通过考核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考查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四)面临的理论困难

    自然实在论的理论范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忽视了教育活动中“人”的存在,研究者们讨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结构等,但是对于人的问题却很少谈及,“人”在教育活动中是消失的,教育成为“看不见人”的教育。但是教育活动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教育研究必须要研究人。由此,人是教育的出发点等关于“人的问题”逐渐成为研究者热烈关注的焦点。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二、人文价值论的理论范式

    抛弃自然实在论的观念信条起源于“人的发现”,对人的研究成为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点。理论研究的问题大大地丰富了,包括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生命教育、人文教育、教育公平、教育民主、教育自由、教育现代化等。这些理论问题的发展受到了西方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表现出对人的人文关怀,具有强烈的价值诉求。笔者把这种理论范式称为人文价值论。与自然实在论比,这种理论范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对教育的新理解

    从对“教育”这一概念的界定上我们能看到所发生变化的。例如现象学的教育学对教育的理解是:“教育的本质是我们与处在教育关系中的儿童、青年或者长者之间的生活方式”。类似这样理解意味着不再仅仅把教育当成实现某种社会要求的手段,而是强调“教育本身是什么”。教育过程体现为主体间的交流、表达与共识等,而不是对什么客观规律的遵循。

    (二)对教育世界的理论表征

    教育学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人在教育中的被发现引发了整个教育学的理论话语的改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主张。几乎每一种教育理论都从自己的价值理想诉求出发来论证理论主张的合理性,呈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性,关注人作为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需求,关注入的发展与成长的需要。

    (三)对分支理论的影响

    人文价值论的理论范式的支配力体现在:第一,教学认识论把教学当成一种特殊的认识论,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生存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出现了对教学认识论的反思,提出了教学生存论、生成本体论等。第二,教育实验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全方位的解决教育问题,不再关注把某一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在教育实践中。因此,教育实验由单纯的教学试验转向了学校全方位的变革性实验,从更全面的角度关注人的成长,例如“新基础教育”实验。第三,在道德教育研究领域内,研究者提出了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回归生活世界等道德教育主张。要求从人的现实需要、生活需要出发,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道德教育,成为道德主体,通过亲身体验提高道德水平。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课堂教学与考试评价(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