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论意义(1)(2)
2017-08-19 05:47
导读:然而,“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似乎从一开始就走向了“教学认识论”的反动:(1)在教学目的上,教学认识论往往指向对客观对象世界的客观知识的追求,
然而,“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似乎从一开始就走向了“教学认识论”的反动:(1)在教学目的上,教学认识论往往指向对客观对象世界的客观知识的追求,通过“认识”这一工具来掌握“双基”,发展智力,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研究性学习”则坚信教学即生活,而完整的生活就不能只包含知识,还有情感、意志与价值体验等。因此,教学不是简单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还要培养完整的人,这样的人有自主求知的意识和能力,有科学的思维和人文情怀,更有健全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2)在教学方式上,教学认识论基于主客分立的二元思维,将学生置于被动认识地位,强调教师的教化与灌输,而“研究性学习”则认为教学中师生是一种交互主体性的存在,学生不是通过教师,而是通过直接与生活世界接触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因此主张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3)在教学内容上,与教学认识论强调间接经验不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基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建构个人意义。这样,传统的教学时空也得到拓展,师生不必局限于课堂和学校,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知识传递过程演变为双方在生活世界中的自由交往过程。
从“研究性学习”的视角来看,不管传统教学观表现出一种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都始终对确定性的知识体系过分迷恋,而对教学中人的生命价值、对完整的生活置若罔闻。教学被简化为单一的认识活动。客观的知识价值遮蔽了学生的精神、体验等发展价值,以间接经验为主体的社会文化扼杀了个体文化与区域文化,最终导致教学的沉闷和窒息。
“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观的超越可概括为如下命题:(1)教学即生活体验。学生基于个体直接经验和历史文化背景直接去感悟生活,体验知识的情境意义。师生之间、学生与课程之间不再是二元对立的外在认识关系,而是充满精神交流的生活关系。(2)教学即生命实践。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把人类经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并创造性地探求课程意境中蕴含的科学、伦理、审美等价值,整合进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这种探究与创造既是生命的本性,又使生命得以升华。(3)教学即师生建构性交往。师生在教学中建立起“我一你”之间的对话交往关系,这种交往不仅将教学认识纳入其中,更注重双方精神的交流。而课程的意义也是在这种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研究性学习”为重建教学理论与实践提供契机
“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观的超越给当前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内在蕴含着积极应变的思路。
1.“研究性学习”引导教学理论发展的路向。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使当代教学理论困境重重,比如对精确理性教学话语的追求带来教学的生活韵味与人文精神的黯淡,对宏大叙事的偏好加深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疏离,对教学诸多范畴的二元思维导致教学矛盾关系的激化,等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无疑可以为此提供一些启示:(1)针对教学认识论的反动使我们感到拓展教学论理论基础的必要性,尤其要走出把教学论视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演绎和教育
心理学的应用学科的倾向。(2)要致力于教学论研究的实践转向,把鲜活的教学生活与实践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3)对一些教学本体范畴和基本命题如“教学本质”、“教学主客体”、“师生关系”等要丰富其时代内涵,加以重新解读和理论定位。正如我们所见,“研究性学习”不仅拉近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而且使教学更加具有人文韵味和生命色彩。
2.“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专业素质与传统权威提出了挑战,同时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引发了教师教育模式的更新。习惯于在学科课程中起主导和控制作用的教师面对这一新的学习方式感到不适应和压力,面对学生设计的课题,他们感到自己知识欠缺,以往“师道尊严”的感觉在逐渐变淡,学生不“怕”老师了,还会经常向老师提出各种“离奇”的问题和要求。有人据此提出教师的权威正在削弱。而实际上,通过“研究性学习”使教师更清楚地找准了专业发展的时代定位。教师不再传授现成知识,但是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提供学习方法、策略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指导;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对立关系,而是平等、对话的朋友关系,有了更多心灵交流,真诚沟通。与过去相比,教师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教师专业生活方式的改变,客观上要求教师教育模式的更新。从新课程教师
培训中不难发现,教师校本培训和课程行动研究已经发展为主要模式。而“研究性学习”在改进教学和课程品质的同时,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创造了广阔空间。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研究性学习”带来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与教学评价的更新。“研究性学习”打破了学科教学中“讲授法”占主导地位的单调形式,开辟了一种新的教学理路——“研究性教学”,该理路把教学视为研究,教学过程即学生诞生精彩观念的过程,即师生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同时,基于
计算机技术的网络教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实施平台,使这种学习方式能突破课堂和教师的时空局限,在广泛便捷的信息共享中深入课题的探究作业。“研究性学习”也带来了教学评价的变革,在评价功能上由过去重甄别和选拔转向注重激励和发展,在评价标准上更加人性化、弹性化,在评价主体上更加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都可以参与,而且学生的
自我评价往往更重要。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实践探求
(一)从“课程与教学”到“课程教学”
由于技术理性影响下的二元思维方式的存在,在相当长时期内课程与教学是分离的。课程作为教育内容,总体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作为课程的实施过程与手段,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教”,两者构成一种单向线性关系。这种分离不仅违背教育作为复杂系统的内在规律,更对教育实践产生不良后果,因而人们一直努力使两者走向融合。杜威为此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一开始就把矛头指向二元论思维,在他看来,课程和教学是内在连续的:课程即经验,它既产生于当下的教学过程之中,又始终引导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指向经验的产生,又是经验得以产生的情境,它内在地孕育着经验的生长。,81并且,他还确立了“主动作业”的活动作为两者统一的具体途径。承接杜威的思想,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又形成了新的理念与实践形态,在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上,都超越了杜威。美国学者韦迪 (R.Weade)称之为“课程教学”(curriculum'n'instrucaion),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从变革的观点看,就会发现两者的情境意义与不断变化的可能性。(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在教学中师生发挥主体性,来共同创生课程,寻求内容转化与意义的重新建构。(3)课程作为教学事件。课程已由静态的书面文件变为师生不断创建的经验,成为动态的过程。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课程与教学只有真正实现整合,才能从根本上贯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视野,提升教育主体的生命力。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内在统一性
课程与教学整合的视角自然涉及改革过程中两者的内在统一性问题。而事实上,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乃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历史经验证明,只是课程教材的修订或只是教学模式的改进,最终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整体效果。我国建国以来的几次较大范围的课程改革足以证明这一点。因此,必须认识到课程与教学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内在统一的重要性。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从这种内在统一性要求出发,有两方面问题需注意。一方面要寻求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意义,开展与课程相关的教学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应增强教学改革时的课程意识。近二十年来,我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始终没有间断,包括局部的单项改革,也有综合性的整体改革,但结果经常是很难将改革的理论成效与课堂实践及学生的真实发展状态对应起来。关键在于我们对教学问题的把握缺乏课程视角,或者说课程意识不强,就教学来改教学。而实际上,教学改革更多关注的是效果,而课程改革更多关注的是价值。所以在处理教学改革问题时,不仅要想其可行性,还要关注其价值何在,谁将是受益者。只有在价值认可的前提下去追求效果,即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视角去解决问题,才有意义。
总体上讲,确保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内在统一性,关键还在于革新意识:(1)要用整体“问题意识”取代封闭的“领域意识”。改革中牵涉的任何问题都具有课程与教学的双重意义,因此不能简单将其归于某个领域处置,进而导致理论上两套方案,实践中两队人马,各自为政。当务之急,是尽快形成对改革问题的整体视野和博大胸怀。(2)要用主动“求变意识”取代保守的“求稳意识”。变则通,不变则退。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就在变革中生成、显现。这一点对实践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尤其重要。(3)要用前瞻性的“生态意识”取代现实的“功利意识”。改革的根本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而不能趋从于社会风潮甚至是个别官员的
政治意愿。改什么、如何改,应遵从教育发展趋势与教学主体的需要。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三)“研究性学习”从实践层面促进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研究性学习”使我们看到,在实践领域中课程与教学走向整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1.无论是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还是在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学科课程教学中,都鼓励学生突破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自己的直接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课题,并以“类似科学家的方式”开展自主探究。这一方面使课程内容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而不再是给定的确定性的知识文本,每个人从中都可以获得一种“心照不宣的理解”,从而使“研究性学习”课程成为“体验课程”、“自己的课程”、“无教材的课程”。另一方面,面对这样的课程,探究、建构和创造就成为师生的主要教学行为,从而摆脱了对间接经验的被动“认识”,教学也因此在创造性的互动中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所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教学在变革中创生,在变革中融为一体。
2.“研究性学习”使课程成为“一种教学事件”。与学科课程根本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不追求确定的知识框架,甚至没有物化的课程形态(教材、教学
辅导书),它动态地生成于教学情境中,存在于师生的教育性经验里,并最终反映在教学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师生而言,从课程目标的设计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再到课程实施中的调整,“研究性学习”课程时刻需要教学主体的参与和关注,反映他们的价值取向与发展需求,从而真正激活教学主体的生命活力。
3.“研究性学习”使教学成为“课程开发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中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的教授方式发生着相应改变。这种变化一方面加快了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重整、优化,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增强交互主体性的教学交往;另一方面通过为师生双方增权赋能、拓展空间,使得教学成为协同建构课程、创生课程的过程,基于课程领域的新的意义在教学中得以呈现。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实现了课程与教学的动态整合与内在统一,而以整合状态存在的课程教学又有力地保障了“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