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家庭教育的特点(1)(2)
2017-08-19 06:04
导读:四、家庭教育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 首先,家庭结构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变化导致的传统型家庭结构的改变,引起
四、家庭教育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
首先,家庭结构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变化导致的传统型家庭结构的改变,引起家庭教育背景的多元化,独生子女家庭、离异家庭、残缺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空巢家庭以及打工家庭、下岗家庭等大量涌现。家庭结构、家庭背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使家庭教育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在城市,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独生子女现象普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下赌注的感觉,补偿教育、代受教育、过度教育、神童教育等观念影响着家庭教育。家长这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儿童发展规律。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空巢家庭、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往往溺爱大于教育,包办代替、百依百顺的情况比较严重,导致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孤僻,意志薄弱;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家长心理失衡对孩子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家庭教育在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都跟不上。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质量低于完整家庭,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发展的某些方面明显滞后,表现力求知欲和奉献精神较低,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差,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而且在教育期望方面,单亲家庭要求降低,在教育方式上,单亲家庭简单粗暴的现象更加突出。
其次,父母的文化素质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父母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水平。文化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在家庭教育上有自身的优势,表现在父母文化素质高,家庭氛围好,重视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所以孩子一般身体素质较好,思想活跃,爱好广泛,知识面宽。同时,知识分子家庭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表现在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对子女的教育过分专制,过分追求事业而忽视子女教育。由此导致子女不能独立地观察、思考、交往和处理问题,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容易养成孤傲、怪僻、不合群的性格。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再次,家长教育观念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有的家长主张应该让子女过艰苦的日子,支持子女住校,培养独立性。有的家长则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不愿让孩子受苦,乐于给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的家长坚信“棍棒出孝子”,经常体罚子女。有的家长则倾向于“无为而治”,很少干预子女的生活,让他们自由发展。由于观念的不同导致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差异性,多种家庭教育方式并存有其合理性。但是那种过于主观和武断、单纯以经验为依据的家庭教育方式显然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走向。
五、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和外在性
受市场经济效率意识的影响和短期利益的驱动,不少家长越来越追求家庭教育在短期内见成效。比如,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小提琴、古筝等乐器,或者学
外语和计算机,让孩子提前参加大学
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引以为荣。这种教育追求的是标志着所谓教育成效的等级证书和获奖证书。如果孩子的兴趣能力适合学这些内容倒也无可非议,但是家长若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硬逼他们去学,那结果不是适得其反就是收效甚微。家庭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逐渐异化为工业化的生产,越来越功利化。
与功利化息息相关的另一特点就是家庭教育的外在性,即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外在因素的干扰。过去的家庭是一个相对封闭、有隐私的地方,家长素质决定着他们教育子女的内容和方式,家长有自己的较为稳定的教育思路。现在,家庭教育的外在性特征日益加强,这一方面反映了家庭教育突破了保守性和封闭性,具有了开放性。有些家长能积极吸收社会上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有些家长却变得缺乏主见,喜欢“扎堆”,喜欢从众,社会上什么热门、什么时髦就让孩子学什么。家庭教育不再是单门独户的独家经营,更像辐射面广的规模化经营。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既有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因素,也有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家长要权衡利弊得失,理性思考,明智选择,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初德和。联合家教——家庭教育新选择[J].山东教育,2002,(12).
[2]缪建东。试论我国转型期的家庭教育[J].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1).
[3]张洁等。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教育模式及其子女性格发展的比较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