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需要多少经费支撑(1)

2017-08-19 06:0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需要多少经费支撑(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将同时面临着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将同时面临着提高普及程度、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三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有了较快增长,但远远满足不了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不论是从生均教育经费的绝对投入水平,还是从全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和生均经费指数的相对投入水平来看,我国教育经费均位于世界较低水平,投入不足依然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提前达到中等国家平均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重视物质资本投入、轻视人力资本投入,重经济建设、轻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偏向。据统计,在1949年至1978年30年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的年平均投入占GDP的30%左右,而全社会年平均教育投入只占GDP的2.5%左右。也就是说,用于固定资产的硬投入是用于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软投入的12倍,一条腿过长,一条腿过短,两者比例严重失调。1978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只有10元,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劳动生产率难以提升,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亲自推动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发出了“宁可牺牲一些建设速度,也要把教育搞上去”的重要指示,呼吁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教育经费有了较快增长,全国教育经费由1978年的94.2亿元提高为2000年的3849.1亿元,增长了40余倍;全社会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由1978年的2.6%增长为2000年的3.9%(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例为2.6%)。在“十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教育经费有了更快增长,全国教育总投入由2000年的3849.1亿元提高为2005年的8418.8亿元;人均教育经费由2000年的304元提高为2005年的648元;全社会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则由2000年的3.9%提高为2005年的4.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83%),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有力地支持了教育事业的发展。1985年至2005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由50%提高到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10%左右提高到5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4%提高到21%,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提前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教育经费总体投入水平较低且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得到快速增长,但是,我国的教育投入在国际上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远远满足不了教育事业自身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

    从教育经费绝对投入水平来看,目前全世界年人均教育经费已接近500美元,其中美国人均超过3000美元,日本为人均2000美元,韩国为人均1500美元,而我国2005年人均教育经费还不足100美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从公共教育经费占

    GDP比例的相对投入水平看,2003年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参加国)的政府教育经费占GDP的平均比例已达到5.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比例已达到4.2%,而我国2005年政府教育经费仅占GDP的2.83%。从生均经费指数(各级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占本国当年人均GDP的比例)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小学、初中生均经费指数分别为0.20和0.23,而我国仅为0.13和0.16,远低于世界各国义务教育经费相对指数的平均水平。

    我国教育经费不仅总体投入水平较低,同时在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经费投入水平的不均衡状况十分突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教育投入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和城市,要推进地区、城乡、学校间的教育公平,将众多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均处于低水平的学校提升为合格或良好教育水平的学校,也亟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从小学生均投入水平的地区差异来看,2005年东部地区小学生均经费为2440元(生均经费指数为0.18,接近国际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小学生均经费只有1400元(生均经费指数仅为0.10),低于东部地区1000元以上;东部地区初中生均经费为3070元(生均经费指数为0.22,接近国际平均水平),但中西部地区初中生均经费只有1670元(生均经费指数仅为0.12),比东部地区低1400元。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据初步测算,要使我国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生均投入水平达到东部地区目前的平均水平,需要国家年增加投入1250亿元左右。仅此一项就需要全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提高0.7个百分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东部地区各省小学、初中的生均经费也仅相当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大城市平均水平的1/3左右,经费只是基本够用,远谈不上宽裕。

    从缩小全国小学、初中的城乡差距的角度来看,2005年全国农村小学与初中的生均经费比城镇的平均水平分别要低1000元与1300元,按目前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1.1亿人规模来计算,要使全部农村小学、初中学校生均经费与本省的城镇学校的生均经费持平,大约要国家每年增加1200多亿元的教育投入,这就是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公平的必要成本。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能否按照温家宝总理指示,在2010年全国财政性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时,将比2005年新增加的占全国GDP1.17%的公共教育经费首先用来满足这个需求呢?我想是完全应该也是可能做到的。只要做到了这一点,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质量和公平程度都将跨上一个新台阶。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教育机会平等的哲学思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