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民族性教育的现实思考(1)(2)

2017-08-19 06:36
导读:五、民族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既然民族性教育的核心是培育民族成员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所以祖国语言与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这些人
    五、民族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既然民族性教育的核心是培育民族成员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所以祖国语言与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这些人文学科为核心的优秀民族文化就成为民族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人文教养,重视人自身的教化与塑造,这对转型期价值体系的建造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十分必要的。其中,民族语言是民族性教育最基础的内容。

    洪堡特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赫德尔也作过类似的表述:“一个民族怎样思维,就怎样说话,反之亦然,怎样说话,就怎样思维。”语言是一个民族最大的特征,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乌申斯基在《祖国语言》一书中写到:“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远在有史以前就已开始了的全部精神生活的一朵最瑰丽的、永不凋萎的、永远开放着的鲜花”,“语言是最生动、最丰富而巩固的一种联系,它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各代人民联结成为一个伟大而富有历史意义的、生机勃勃的整体”。由汉字特有的文化内涵影响形成的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构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以至强大凝聚力的深层文化基因。当我们面对现实,面对错字病句的大众传播媒介、面对脏话粗话的语言污染、面对交际语言的严重失范、面对拙劣的软硬笔书法甚至是美院学生不堪入目的笔体时,我们很难说我们的教育质量是没有问题的。杨叔子先生曾说过:—个中国人,没有很好的语文水平,就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就不会对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有什么了解,也就很难培养其对中华民族的感情,所以语文水平是提高本民族人文素质的基础。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同时,民族性教育也离不开祖国文学、历史、哲学与艺术等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内容。优秀民族文化体现着民族精神的积极方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健康的精神方向,能够鼓舞人们,具有民族文化认同功能,也具有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历史继承性,且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所以又有稳定性,是民族文化的活精神。所以优秀民族文化往往是铸就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对此,教育界很多有识之士曾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刘家和先生认为,“没有深厚的古文基础,不仅不容易出古典学大师,而且由于阅读与欣赏能力的限制,不能体验中国古代著作中的富与美,从而不能对祖国的文化有深层的精神上的认同”。(《文化意质教育与人才成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吴江先生也曾对目前缺乏祖国语言和祖国历史的中国教育界大声疾呼,“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没有的,世界资本主义各国以及前苏联等国都反复进行历史教育。我们的历史学家也一般只重专著,而很少撰写用以进行历史教育的著作,长此下去,我们的青年和后代将逐渐不知道我们民族的历史,将不识祖国为何物,将逐渐削弱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香港汉荣书局,第14页)所以,我们要提高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民族性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民族精神,进而使其去影响整个国民的精神,使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精神支柱作用。

    六、民族性教育的走向

    今天,一种关注与重视民族性教育的改革正在不同国度不同程度地悄然进行,现实原因之一是全球化下的文化多元化、文化融合与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而产生的民族情结使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个中期规划:1984—1989年》(1983年)前言中曾分析到,“多年来,人们强调每个民族都应有自己的社会文化特殊性,在对殖民时期拒绝承认这种特性的现象记忆犹新的第三世界尤其如此。人们到处可以看到,为实现一统而对个人和集体施加的压力越大,这种关于自身特性的意识就表现得越强烈”。20年前的预言仍是当前的现实。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趋势下,由于强势经济的诱惑和现代信息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出现了文化也要全球化、一体化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文化交往愈加广泛和深入,全球化与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文化的民族自觉日益高涨,弘故与图新或“接受进步同时又不背离自身”的文化价值观正成为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重建社会的一种趋势,文化的多元化在历史上、在今天都能找到她的理解者和支持者。事物总是在矛盾中求得发展的,正如生态的发展一样,文化的多元化也有助于文化的发展,所以文化的繁荣一定是在“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下发展的结果。试想,如果全球各个民族的文化统一了,世界不但要变得单调,而且人类将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世界将变得混乱、污浊,文化也会成为行将朽木,从而坠入万劫不复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性教育是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我们深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是,我们所提倡的民族性教育与民族主义、排斥外来文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参考文献:

    [1]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郑文樾编选。张佩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5.

    [2]潘懋元,邬大光。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的理论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百期精粹。2001,(12).

    [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1.

    [4]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费孝通。文化自觉  和而不同[J].新华文摘。2001,(1).

    [6]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7]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加入WTO对中国民族教育的挑战及对策(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