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大学教师教育制度变迁的思考(1)(2)

2017-08-21 06:17
导读: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大学教师教育虽然经过几次调整和改革,但其基本制度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大学举办教师教育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很大一部分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大学教师教育虽然经过几次调整和改革,但其基本制度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大学举办教师教育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中国的国情。虽然一部分学者也认识到要中国化美国模式,但最终还是美国模式水土不服导致违背了最初的美好愿望:因为,当时教师待遇很低,没有服务年限限制,取消了公费制度致使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为改变这一状况,1932年12月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关于高等师范教育的学制做出了与1922年以前的教师教育相类似的决议,即恢复教师教育的公费制度、强制服务年限制度以弥补日益严峻的师资紧缺的局面。由于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这一政策没有从根本上动摇1922学制关于教师教育的开放性制度。

    三、建设社会主义——“师苏”导致封闭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回归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学教师教育进行了调整与改革。由于当时新成立的共和国受到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所以我国向西方学习的机会只有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卓越表现以及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当时的中国影响很大。以苏为师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整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都出现了向苏联学习的一边倒现象,高等教育的办学体系、课程设置、专业划分、教材编写等几乎全是苏联的。大学教师教育也模仿了苏联模式,把教师教育从大学里分离出来组建师范大学或师范专科学校。1951年全国第一次师范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有关高等师范教育的办学宗旨、指导方针、任务及调整与设置原则作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这一次高等师范会议大体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50年我国大学教师教育的格局。从此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层次分明的教师教育制度,包括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和教育学院等层次的大学教师教育,他们分属于国家教委(教育部)、省和地市三个层次的教育行政系统。到1957年高等师范学校已达58所,独立设置的大学教师教育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1952年7月政务院发出通知,为积极改进青年学生的健康状况,并逐步统一学生待遇标准,决定将全国高等学校学生的公费制一律改为人民助学金制。同月教育部在颁发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师范生“一律享受人民助学金待遇”,1978年10月教育部重申师范生“全部享受人民助学金待遇”。1983年,改革高等师范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制度,实行助学金与奖学金相结合的制度;1987年改师范生人民助学金制度为师范生专业奖学金制度、1996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之一《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仍提出:“原则上师范专业学生免交学费,并享受专业奖学金”。1998年院校并轨以来师范教育才逐渐实行低于其他专业的收费标准,而得到优先发展的地位。到2002年共有475所高等学校招收师范类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其中高等师范院校183所、教育学院34所、综合大学115所,其余为多科性和单科性院校。非师范类院校增加显著,达到院校总数的54%。但2002年全国共有140.2万师范类本专科在校生,其中高等师范学校占70.0%教育学院占2.6%,其他高校占27.4%。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采取封闭式定向性教师教育,对教师教育采取一种保护和优先发展的制度,这对经济文化社会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及时补充了大量的合格师资,促进了我国教育、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现在我国教师教育形成了主要以师范院校为主,其他院校共同参与培养的格局,这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更是国际化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师范生公费制度、就业限制制度等制度对补充紧缺师资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稳定了教师队伍。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课程设置偏重于师范性而轻视学术性,这是在当时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的一种特殊政策。作为新成立的政权,面对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干扰和颠覆活动,师范教育对培养的师资政治要求较高。教师同时赋有维护新政权的历史使命,起到了稳定社会、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作用,所以课程设置偏重于教育学、马克思学说、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对学术要求不太高;这种课程设置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我国中小学对教师数量的要求和完成政治使命的要求。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师从量的要求开始向质的要求转变,大学教师教育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四、实现民族复兴——“新时期的回归”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的历史性转折使我国教师教育走向了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共同举办教师教育的新途径,而且推动这次历史性转变的一些因素有以下几点:

    1.市场经济要求创新教师教育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教师资格聘任制度的全面实施。教师资源的配置由行政主导向市场配置转变。有关师范生就业和上学的保障政策的逐步取消,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其他院校参与教师教育或师范院校通过升格合并而成为综合大学。原有的一些封闭式教师教育的功能逐渐失范,迫使进行教师教育制度创新。

    2.教师教育供求关系结构性变化要求教师教育本科化

    从2001年至2003年几年间,我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教师需求呈现出教师需求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及结构性矛盾。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平均达到90%以上,小学教师总体富余需求逐年减少。说明我国小学阶段教师由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初高中教师需求逐年增加特别是高中教师需求日趋紧张。由于入学人口逐年上移至高中阶段,加之大幅提高高中阶段的入学率,导致我国高中阶段教师需求猛增,从而导致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教育阶段教师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中阶段教师需求缺口达100万左右,这种结构性矛盾要求整体提高教师学历显得尤为迫切。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3.我国基本具备了教师教育本科化的条件

    教育部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研究小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基本具备教师教育本科化的条件。理由如下:第一,高等教育入学率对教师教育变化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20%时是教师教育本科化、综合化发展趋势明显集中的时期;第二,大部分国家非农生产值达到或超过90%的发展时期与教师本科化时期基本吻合;第三,教师教育进行变革时期教师供求大致平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9%;非农产值接近90%;中小学教师总量基本满足要求”。参照以上条件,说明我国已初步具备了教师教育本科化的条件。

    4.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国际竞争的加剧迫使各国政府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教师教育是教育竞争的核心部分。因此,各国政府都把教师教育本科化、综合化作为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手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教育学中国化百年反思(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