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瑞士教育经验浅析(1)网

2017-08-21 05:4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瑞士教育经验浅析(1)网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瑞士联邦是世界富国之一,也是教育成功、科技发达的国家,
瑞士联邦是世界富国之一,也是教育成功、科技发达的国家,甚至因为出现众多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名扬世界。但是瑞士在中世纪时大部分民众是文盲。当时教育由教会掌管,学校隶属于教堂或修道院,各教区的神甫或修道院修士即为教师。最初教育也只局限在于培养教会人士、贵族子弟。直到中世纪晚期,才有越来越多的世俗人家要求开办学校教育。宗教改革时期,新旧教两派都加紧开办公共学校,为宣传各自的教义而努力。几个世纪来,在不同时期,瑞士人对教育的重视原因不尽相同,但目的都很明确,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

  自18世纪启蒙运动起,瑞士由教会控制的教育思想向世俗和理性转变,合乎社会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新的教育理念渐渐形成并长久地影响瑞士社会。著名启蒙思想家日内瓦人卢梭提出了人的自由和尊严、权利的平等思想。瑞士新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和实践家苏黎世人佩斯塔洛齐(1746~1827)的教育思想基础是彻底改善人民大众的教育状况;教育目的是培养时代需要的新人。看到旧式教育传授的学科与人的成长、社会需求相脱节,他提出教育要注重的三方面:头脑、心灵和双手。也就是注重智育、德育和动手能力。他以平等务实的教育思想名扬欧洲,并且至今影响着瑞士的教育事业。

  瑞士在19世纪还深受普鲁士教育家洪堡(1767~1835)的新教育哲学的影响,即尊重人的尊严、对个人的全面教育、发展公校以提高公共教育水平、改善教育方法等观念。从19世纪向20世纪过渡的重要时期,德国教育家凯申施泰内(1854~1932)提出消除全面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对立;他反对只注重书本的教育,而赞成加强劳动实践的教育。凯申施泰内的把全面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基本思想适应了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瑞士传播,至今尚具有现实性和深远意义。

  瑞士在历史上形成的理性的教育思想通过其独特的教育制度得以体现并付诸实施,结出硕果。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联邦法律下依法办学的教育制度。历史上瑞士没有统一的教育制度,各州自行其是。但是1848年起教育立法权掌握在联邦手中,行政管理权则在各州。重视依法办教育,是瑞士基本宗旨。所有的州政府都尊重法律把青少年中小学教育管理作为最重要工作。自2006年5月21日起,瑞士全民公决通过了对宪法中的教育条款修改,从此联邦国家有了统一的教育体系。新的宪法条例规定,入学年龄、义务教育期限及各年级教育目标和标准将统一由联邦决定,而不是各州。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视同仁。瑞士只有两所联邦高等理工学院是全国性的、由联邦政府直接管理的高校,此外有10所州立大学。但是在瑞士,社会上并不鼓吹上什么名牌大学,而且并非所有的中学生及其家长都以上大学为唯一目标。往往在初中之后,瑞士学生就开始分流。职业教育是中学第二阶段(即高中)最重要的部分。大约有2/3的男孩、1/3的女孩在结束初中学习之后进入学徒制的职业教育中。学生不必经过考试可进入自己选择的、有接收能力的单位、给具备专业合格证书的师傅做学徒,同时还在规定时间内修读国家规定的文化课。还有一些学生初中毕业则直接进入各类职业学校学习。不过,这样的分流并只非以分数取人,而更多是以学生的兴趣、能力、愿望和需要为主要依据。中级职业教育阶段结束后,一些学生还可以进入高等学校、高等技术学校深造。这类教育培养出不同行业的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保证行业得以高水平持续发展。

  进入高中再上大学的人并不多。一般说来,具有高等文凭的瑞士人(25岁~64岁)仅占这个年龄段的人口22.9%;拥有中等职业技术文凭的却占57.8%。还有19%左右仅接受义务教育。在国家看来,加强职业教育既是提高全民文化专业水平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也是现代化新时代发展经济的保障。同时还是社会结构稳定、各阶层平衡发展的基本条件。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实施(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