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看高职师生评价中

2017-08-24 01:04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看高职师生评价中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发展观是系统科学中一个渗透着人类价值
 摘  要:发展观是系统科学中一个渗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必须明确其中的“人”主要应指参与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实践主体一一教师和学生。在当前高职教育实践中,源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人们对高职师生的评价方面存在不少误区,背离了“以人为本”发展现的根本要求。主要表现为偏重以学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机制.视高职生为“低素质”学生;崇尚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扭曲“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评价机制;学术性;职业性

        发展观是系统科学中一个渗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概念,一般而言,符合科学原则的是科学的发展观,违背科学原则的是非科学的、甚至反科学的发展观,体现在具体问题上就会有一些认识误区。科学发展观一直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执政理念,当前我们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中西方文化自古以来都倡导的理念。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管子.霸言》就从治国安邦的高度认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智者普罗泰戈拉则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命题。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刻.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不同领域出发,对其中“人”的要素的具体解读是不一样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其中的人不仅指在教育活动中居主体地位的学生.还包括教师、管理者和其他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人员,但主要的是从事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教师和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实践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本质。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必须确定教育语义中的“人”的主要涵盖范围.要以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一一教师与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本。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不仅要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也要关注培养人才的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因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②高职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人”自然也具有教育语义中“人”的多元属性,其主体也是学生和教师。要真正发挥好师生在高职教育实践中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认识高职师生的群体特征,明确其利益和发展需要,才能把师生的利益作为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质的教育服务不断满足这部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并促进高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内涵。然而在当前高职教育实践中,源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人们对高职师生的评价机制方面存在不少非科学发展观的误区,背离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本文拟从如下方面做简单剖析。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一、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影响评价机制导向
    发展观是人类价值取向在判断事物发展状况上的一种体现。高等教育固有的两种价值取向则是“学术性”和“职业性”,“学术性是指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对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而职业性则是与学术性相对的,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③两者是一对缺一不可的矛盾统一体.确定其价值取向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教育实践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好学术性和职业性在高等教育不同类型或阶段中的最佳比重和介入方式,谋求两者的融合。从高职教育的名称来看,我们不妨说“高职”是高职教育和高职人应有的复姓。高职领域中的一切活动和要素都必然带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烙印,并且在学术性和职业性的价值取向上偏重后者。
    之所以在此先提及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因为它对高职教育评价机制起着重要的导引作用。“评价”一般是指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客体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显然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评价标准的选择和评价结果。学术性和职业性错位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在高职领域中衍生形形色色的非科学发展观,包括对“高职人”的评价和认识方面也难免会产生一些误区和偏差。
    二、偏重以学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机制,视高职生为“低素质”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与人才培养目标是密切相关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高职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④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从其“高职”复姓而言,也可知是既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又要具有职业教育面向实际、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毕业生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色。但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偏重于学业导向.有的搞大学本科“压缩版”,动辄升格为本科、抬高身价,忽视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性质、类型、培养目标与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不可抹杀的突出实践能力和应用导向的差异;有的又做中职的“发酵版”,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未能摆脱中职模式,学生个性发展空间狭窄,竞争力不强,所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体现出高职生应有的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含量更高的职业岗位以及具有更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特点。这种培养目标上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的脱节,是高职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取向错位的一种表现,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高职生的评价机制导向。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目前进入高职领域接受教育的高职生主要是“三校生”(中专生、职高生、技校生)和最后批次的普高毕业生,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相对于本科生源,若以高考成绩做评价指标的话,高职生源的普通文化科学水平显然是不太理想的;同时高职生的培养宗旨中对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因而相对于本科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的文化和理论素养、知识面在总体上必然会窄浅些,倘若教育界(尤其是在学校一线的教育管理者)和其他社会各界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业性导向的评价机制,依旧注重采用文化理论知识学习水平、英语过级水平之类的标准来评价高职生源和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而忽略或没有赋予高职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应有的评价权重的话,极易产生高职毕业生都是“低素质”学生的偏见。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