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因此,教学成功与否要看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过程之后,学生是否仍在实践研究性学习,是否能够独立学习,独立研究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只是知识的轰炸和被动的接受,而没有形成积极的探究意识,即便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思维严谨,教态优雅大方,板书工整规范,都很难说就是优质的教学。在学生学的方面体现为: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寻找一种符合自己学习的个性化的研究方式,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形成研究的兴趣、探究的愿望。然后,使研究性学习不断深入。美国的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考察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在制订计划和实施步骤方面表现得很熟练,但是,在问题提出的科学性、应对复杂性问题和时间的把握、数据的转换和为支持某种观点而展开的逻辑性辩论上,存在很多困难。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懂得,学习不能只停留于根据自身的喜好探讨问题而忽视问题研究的科学性上。教学的合作性,指教学是师生之间积极合作、共同发展的实践性活动,是师生双方主体性共同发挥与建构的过程。现代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强调“合作教学”。一方面师生之间的彼此合作与相互配合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和教学预期成功达成的基础,师生双方在教学地位上是平等的,不存在谁主谁次,谁主动谁被动的问题。教学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相互沟通的平台。因此,既要反对过分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所谓“教师中心论”,也要反对一味强调学生的发展而忽略教师作用的所谓“学生中心论”。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发展,教学是师生主体性双向建构的过程,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均得到最大的发挥。换句话说,合作教学既包含教师的成长也包含学生的发展,教学并非为教师和学生二者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存在,也并非教师成就了学生或学生成就了教师,是师生双方相互成就,相互发展的过程。优质教学的评价要着眼于师生的共同提高和发展上。
三、优质教学标准应该落实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生成与相互生命意义的建构上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课程权力的缺失和课程意识的淡薄,课程、教学、知识、能力等等概念均成为游离于教师和学生生活方式与生命意义之外的东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这些概念异化的对象而存在。认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没有关系。结果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只能成为教师被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课程要求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发挥成了空洞的口号。本次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设计的国家化、专家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使学校、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从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的经验,课程已不再游离于教师和学生之外,教师和学生能真切地体验课程、感受课程,课程内容已不再是预设性的而是生成性的,生成于特定的教育教学情景中,生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因为,课程标准只规定国民在某些方面或某些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规定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比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规定。这就从根本上确保课程的适应性,在根本上解决了课程、教学与教师生活方式和学生生活方式相背离的状况。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课程。课程内容不仅仅是规定了教学实施导向的文本课程,更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共同建构的、体验式的知识体系和生命意义体系,赋予了教师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权和教学自主权;同时使学生的生活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师生共同生活而融入到课程意义中去,新课程的这一重大改革思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已经不再外在于学生的生活,而是在师生具体的教学交往活动中生成。知识由僵化的存在方式转变为学生可体验的生活世界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教师教的内容与学生学的内容已深深扎根在对生活的理解、体验和升华上。第二,教学过程既要改造学生的生活世界,又要重塑教师的生活方式,把教师的生活方式与教学方式统一起来,把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统一起来,并在共同的教学交往活动中改造各自的生活世界。第三,教师和学生要在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教学活动中共同提升自己生活的价值,建构生命的意义。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过程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优质教学更深层次的标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理想的教学,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这是一个争论很大,敏感性较强,难以操作的问题,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必要进行硬性的界定,只能做一些导向性的规定。
因为,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教育教学情景中对教学方式的展开和教学内容的生成不一样,很难提出过细的要求。但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讨论优质课的标准仍具有重大的反省价值和指导意义,是对课程标准指导意义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基础教育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真正内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