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教材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1)
2017-08-24 03:0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善用教材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教材是不是课程资源呢?对教材的加工和处理是不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呢?在当前的课程资源观下,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颇为复杂。本文就试图结合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解释和说明以上这些问题。
一、一个案例
笔者曾旁听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在结课时,那位教师没有无谓地让学生总结课文的思想意义和受到的教育,而是让学生比较以前学过的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和现在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很热烈,最后他们总结出许多点:他们认为,小男孩要比小女孩幸运,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好心人,这样他的弟弟就可以避免重复他和小女孩的命运了。讲到这里,学生们似乎很满意了,并且想“为什么丹麦就没有好心人呢?”在他们看来,有了好心人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了。由于生活经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奇怪。关键是作为教师该如何让他们明白这个看似对他们而言太难的问题呢?这位教师先是反问了一句:有好心人就够了吗?然后提示学生把以前学过的类似的课文和故事一起放进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顿时,他们又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最后,没有一致的答案,当然这个问题确实比较难回答。怎么办?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恰好是一个关于好心人和制度作用的简单隐喻)。故事讲完了,学生们陷入了沉思……
对于这个教学案例,可以有许多分析视角去评论,但在本文中,我们暂且不论其他,就从课程资源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不是新课程所十分强调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笔者之所以把它作为一个有分析价值的案例,那是因为它直接涉及到教材与课程资源关系的问题,而这在以往许多有关课程资源的讨论中是不常见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教材与课程资源
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首先要问教材是不是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研究方面的专家吴刚平教授的使用定义,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这样一种广义取向的定义也被其他学者所广泛采用,这可见证于相关文章中出现的大量判断: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的经验是课程资源、家长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当地人物风貌是课程资源、错误甚至是挫折也是课程资源等等。因此,通过简单的定义推断,我们就可以得出,教材肯定是课程资源,而且应该还是很重要、很基础的课程资源。既然教材是课程资源,那么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当然也就是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行为。
看起来,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至少在目前看来,它是课程资源研究领域的一个颇为尴尬之处。从理论上说,教材是课程资源,一般的课堂教学活动也都可以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且由于教材和教学是当前教师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行为,所以,教材处理和教学问题应该成为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讨论和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然而,事实却并不是如此!通过对已有的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文章的分析,我们奇怪地发现,大家在讨论如何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时候,大多集中在教材之外材料的利用与开发上,而很少有文章谈到应该如何挖掘和开发教材这个课程资源。其中,最为典型的可以算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所编写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书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它坚持的虽然是广义取向的定义旭在具体的课程资源类型举例的时候,教材干脆就不提了:
“课程资源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来源,它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校内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验基地等等;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气。”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显然,教材肯定不会因为不是特别突出或者其他原因而被无意忽略,它之所以没有被具体指出来,其中的原因就可能是这样一个权威机构事实上所假定的课程资源本来就不包括教材。
是哪个环节出现丁问题?其中一种可能就是教材这个课程资源不是很重要,或者没有什么学术分析的价值。但这显然不可能,教材在广大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还是“无物可及”,探讨如何从教材中挖掘更多的东西出来一直是教育界最为关心的问题。那么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在人们心目中,教材并不被认为是真正的课程资源,对教材的各种处理和加工也算不上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看似也不合理,但除此之外别无他解。所以,教材是不是课程资源这个问题并不是如很多人想象的这么简单,在理论上人们能确定无疑地认为“是”,但从大家实际的理解来看,答案却是“否”。
通过对课程资源概念的提出和流行背景做一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是特定的课程资源观导致了上述的这种矛盾。具体来说,造成教材与课程资源之间定位的尴尬是因为人们过于强调从“非教材”、“去教材”的角度来理解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为了增强课程资源这个概念的合法性,强调教材只是其中一种课程资源,最初的推动者就自然有意无意地把课程资源的讨论和研究更多地放在非教材资源上,再加上理论界一直对“教教材”;“唯教材”的批判,久而久之,一种关于课程资源概念的“刻板印象”就形成了。人们以为课程资源好像就是这么似的,正如很多人觉得卡车司机就应该是里的一样。于是,教材与课程资源之间的尴尬就出现了:最初,课程资源是由教材扩展开来的,但是其为了获得某种合理性与合法性,又有意无意地强调它与教材的不同,最终,课程资源作为“非教材”的印象就扎根于人们的经验中了。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应当承认,遵循“非教材”这个逻辑而诞生的课程资源这个概念产生了很大的现实意义,它所提供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拓展了人们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这表现在“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他任何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资源都可以是课程资源”、“要学会挖掘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等观念已深入人心。这是很大的进步,而且这也跟新课程所强调的“教师即课程开发者”、“经验课程”等理念相符合。但是,如果说在当初为了确立这个概念的合理性与价值,“矫枉过正”还无可厚非的话,那么到现在如果继续把教材排除在课程资源讨论之外,把“用教材”忽略在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行为之外,则有可能犯“被它掩盖的比它所揭示的还多”的错误。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