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课程改革要充分体现人文素养(1)(2)

2017-08-26 01:53
导读:二、课程改革中体现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新课程改革应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更强调人文化的教育。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现代教育理论认

二、课程改革中体现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新课程改革应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更强调人文化的教育。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再到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我们不难找到课改工程中的体现人文素养、进行人文关怀、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教师自身应是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文思想的个体。
学校是塑造灵魂的场所,学校的人文文化最主要的体现应是爱的教育。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若没有了崇高的人文情怀,只一味强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我们的教师又怎能将真正的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呢?常言道:最优秀的教师必然是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者。在素质教育过程主中,我们强调教育“到心灵”,要求教师以自身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通过与孩子的情感互动,学会赞美、赏识孩子,学会宽容、理解孩子,带着浓郁的人文素养走向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的人文环境;创设一个让孩子感到有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的人文环境;创设一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在这种浓厚的人文氛围中促进孩子自主发展。
其次,课程设计要注意体现人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设计要重建学生生活,包括课程目标设计应着眼于构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注重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的结合,在精神生活方面不折不扣体现情感发展。态度习得,社会价值观念和规范的确定等方面的目标。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并处理好学生实际生活与可能性生活的关系。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关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内容的遴选少些偏见,多些对人类不同民族的文明和精神财富的融合。在课程学习活动的方式设计上要多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关注“案例之后”最普遍、最本质的东西,引导学生有所怒、有所感、有所悟,彻底打破学生的“知识容器”,教材似“圣经”的时代。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三、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人文关怀。
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会场。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充分体现人文素养。教育以人为本,以人为对象。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性在于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课堂教学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对人生命发展的能动特点的尊重和开发为重要支点,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教学中还要强化危机意识教育,如当前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土地沙漠化等问题。“通过危机意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极其严重性,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有助于其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忧患意识,自觉关怀人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这就更需要教师给予积极的人生关怀,充分尊重、不拘一格。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一起参与在教学活动中。他应该是教育活动中的“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应该“帮助学生决定适当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多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努力实现与学生的人格平等,践行教学民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只在乎培养少数“精英”。人文化的现代教育应倾听“穷人的声音”,关怀每一个生命。
教学设计还应把学生个性发展列为重要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同时,要尊重、关心、信任、理解每一位学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之于渔”,教会他们终身学习的本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及时发现有潜能、有才华的学生,使他们具备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竞争能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第四,在教法的选择上要体现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也是教育资源整合,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巧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法的选择上,能够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将会进一步升华教师自身、课程设置、课堂设计等方面所渗透着的崇高的人文素养,并且可以更深层的渗透教育的人文关怀。组织课堂必须带有亲和力,不能“独断专政”,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整合各方面的因素,把练习和延伸拓展进行优化设计。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有智慧和情趣,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我们的老师还必须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以便进一步彰显课改中提倡的人文关怀,比如建立零距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对话”焕发生命力。这种全新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承认了学生作为“人”—一个鲜活生命的基本价值。教师以平等的目光注视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个性行为给予接纳及满足,使学生有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体验到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受的真正的心理自由。这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情感和态度。在讲求教学民主时,我们的教师要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以示对学生的充分的尊重和高度关注;要在学生茫然时给予信任和等待;要能同情和理解学生,用同情心唤醒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当教师向学生提问后,教师要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反思的过程;要善于等待,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对问题的深思和熟虑。在学生暂时“跟不上”的时候,我们要多一些激励,因为激励有利于淡化学生的暂时不足,强化以长扬长,以长补短。我们也不您忘了善待“差生”。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存在得到社会的承认,都渴望别人赏识自己。如果教师过早地认为学生“愚蠢”、“智商低”,显然是一种偏见。教师应有这样的信念:即每个人都有连自己都不清楚的潜在能力,这些能力只有在面对实际需要时才会发现。因此,教师应该多为“差生”创设一些显示自己的机会。凡此种种,应是一种伟大的尝试。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现代教育采用这样的途径和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富有人文化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宽松”带来“安全”,“安全”导致“开放”,“开放”培植“自信”,“自信”引发“勇气”,“勇气”造就“探索”——这种健康向上的“生命”状态不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吗?这种健康向上的“生命”状态不正是教育人文关怀下学生人文情怀的真正内涵吗?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助推力,在新课改中渗透人文教育,最终达到教育关爱人生,优化生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教彬《教育管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冯天喻《人文论丛》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苟春生《展望21世纪——汤固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4、苗春风、杨正清《论人文关怀视野中的现代教育》
5、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刘京海《成功教育》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深化素质教育强度 拓宽素质教育领域——中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