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课程改革要充分体现人文素养(1)

2017-08-26 01:5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课程改革要充分体现人文素养(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提要:当前教育人文素养的弱化表现为:教育观念

 内容提要:当前教育人文素养的弱化表现为:教育观念中的人文空白;教育目标缺乏人文内涵;程设置缺乏人文精神;教学行为缺乏人文关怀;课程改革就必须要体现出崇高的人文素养。课程改革中体现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可以概括为:首先,教师自身应是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文思想的个体。其次,课程设计要注意体现人文素养。第三、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人文关怀。第四,在教法的选择上要体现人文情怀。

        关 键 词:课程改革   人文素养

举凡搞教育者均知道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于是成“人”教育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现代人才观的要义。现代人才观看重“创新”之才,其主要特征包括健康的人格、弹性的思维、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机的复合能力、热情执着的品质。带着这种观念走进教育的教师,把学生置于人文精神的关怀之下,更应强调成人教育优于成才教育,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做人的场所。因此,新课程改革中,人文素养的缺乏甚而缺失,将会是本轮教改的莫大悲哀。本文试从课改中体现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加以略论。

一、当前教育人文素养的弱化

从中国试图励精图治建设新中国开始,人才的断代造成了教育思想的“急功近利”,由此而“诞生”了现而今常被讳言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当作机器而施行的教育对“人才”进行了批量生产,从而导致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走向社会。蓦然回首间,迷失的人们在也未见“出类拔萃”者,悲哀的是我们的教育也的确未能强化这个民族的素质。由此足见传统教育之流弊。
1、教育观念中的人文空白
我们应该知道,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伟大工程,应该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因缺乏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导致了教育过程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不均衡发展,现实教育因而出现两大现象:工具主义倾向和人文关怀弱化。其结果是教育未能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才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也是现实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在现代技术文明社会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了实利的下贱侍女,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的繁荣,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世界各国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科学教育备受重视而人文教育却相对冷清。科学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带来了科技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的恶化、生态平衡等。而人文教育的弱化,必然造成人的心灵的干枯,于是有高校学生用硫酸泼熊了;有高校学生手刃同学兼室友了。这种非人化和反人性的蔓延,有力地证明了传统教育中人文素养缺失之危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教育目标缺乏人文内涵
现实教育以现实功利为目标,“教育就像一部机器,按照工厂化模式对受教育者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紧密相连,升学与就业是教育发展的两大指挥棒。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这是对人性的压抑”。同时,科学教育的技术导向和人文教育的淡化,强化了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这种只是塑造了一批批“工具人”和“专业人。学生的学习只是为求升学知识和谋生的手段,为谋生而学习,使得受教育者本人也不注重生命个体的完善,这样的教育使“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故言之。
3、程设置缺乏人文精神
“知识就是力量”的知识价值观和“教育是儿童生活的准备”的教育观使当前教育更加观注儿童的未来生活。教育日益脱离儿童的现实需要。教育活动中儿童成了“知识的容器”。旧的课程即知识课程即科学,重视科学知识的价值成为这一课程观的核心。并且,这一课程观念在当前教育中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翻开中小学教材,不难看到一幅幅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模式化图画。缺乏生命意义的课程迫使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戴着面具做痛苦的表演。学生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教材充斥着单调、枯燥甚至无聊的刺激,没有喜怒哀乐,更没有生活的激情,丧失对可能生活的憧憬,缺乏整体性、现实性和理想性。课程设计所体现的是单一的生活模式和图景。这样的课程,极端地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科学世界里。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对理论知识的鼎礼,对科学世界的独尊以及对儿童生活的冷漠,使学生沉浸在各种符号的演算中。课程设计不能观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这样的课程偏重科学世界,远离了生活,脱离了现实生活,缺乏对儿童可能生活的合理构建,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了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时,政治标语式、口号式的内容体现出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内容设计存在偏差,不利于现实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4、教学行为缺乏人文关怀
“传道、受业、解惑”曾几何时被奉为了教育行为的全部。于是顺理成章的产生了师道的尊严,权威不可侵犯。基于此,从教师办公室的“图纸设计”到课堂教学中的“批量生产”再到作业与考试的“质量检测”便自然成了一条流水生产线。老师的标准答案被学生奉为神明。“高高在上”的教师把学生象铁路的枕木一样排放在一起,每一根固定在了它“自己的位置上”。课堂上老师是“领导人”,学生瞬间的思考结果被认为是“接下嘴”;同学间的探讨成了说小话,扰乱课堂秩序;老师的要求成了“圣旨”;作业本上的大红叉代表着老师的怒不可遏;办公室里的训斥声不绝于耳甚而有时还雷电交加。学生的思维束缚了,激情消磨了,创新没有了,人性呆滞了。成了“驴”的学生在围着做“磨”的老师转啊转,走在拉磨者从未“出轨”的老路上,走在固步自封的老路上。
因此,课程改革中必须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优化人的生命,提升人的道德,完善人的人性。所谓“和谐的人”应当是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人。我们应当构建一种富于充分人文素养的现代教育,以追求人和谐,全面发展为目标。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深化素质教育强度 拓宽素质教育领域——中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