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对数学新课程的正视
“新课程标准”的试行推广,再一次把问题摆放在我们教师面前。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探索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自己扑捉“灵感”的方法?我们教师应正视新课程,抓住此有利契机,及时转变观念,大胆放开脚步。
我们该如何正视新课程呢?我个人认为,应在理智分析的应试教育和准确预测教育趋势基础上,正确认识以下几方面:
1. 新课程学习方式(继承+创新)
有些老师一提到“新课程”,就认为必须“否定传统教学”,其实这样理解是极片面的。新课程、新理念并非否认过去,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要求我们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己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
对数学课进行“整合”,就要做一名辛苦的“编剧”。千万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进行“旧知练习-→听取新知-→尝试练习-→知识梳理-→巩固练习-→复习训练-→测试评估”,陷入无穷无尽的一系列训练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进行“演出”。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也能用各种方法发现、获取新知识。
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在快乐,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数学知识的高空。让学生从心底爱上数学课,使“新课程”释放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
2. 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引导)
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说、学生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课改以后,有些教师反映课堂纪律变差了,又不得不板起脸孔整顿乱哄哄的场面。我个人认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得有“形”,“形”乱而“神”不乱,又何尝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与“乱”是等价的。教师如能正确地处理好“收乱”与“放活”,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必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正真成为学生的知己,他们不再“憎恨”数学课,不再“讨厌”数学教师。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的用武之地也随之拓宽了。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3. 新课程评价方式(关注+促进)
评价≠鉴别,评价≠筛选,新课程要求下的评价方式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的、动态的,它把评价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运用。其中特别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从差异中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快速全面地发展。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的才是对的”、“这种解法似乎太复杂了”… …这样的评价司空见惯,教师可能是不经意的,可是它也许会给学生带来莫大“伤害”,学生可能再也不愿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了。有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先别忙下结论,谁是谁非,带着学生一起实践、感受,他们自然会得出结论,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学生的作业,亦可让他们自己来介绍他的杰作(也许是得意精彩之处,也许是有错误的地方),让大家来鉴赏、评论。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所提问题中的合理、有效和可挖掘的成份,引导这些学生学会提问题、想问题。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各种各样的阶段评估测试,对于教师来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对学生来说也许是“痛苦”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大胆采用开放式的教学评价,平时积累评价法、合作表现评价法与传统的阶段测试评价法相结合。把学生平时在学习中的态度和热情,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引进自适应考试(注),取代应试教育下传统的书面考试。使新课程下的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辨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者宣布某仪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因而,我们既要清醒地看到传统教育的应试教育与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区别与内在联系,也要理智地预测教育随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开拓。正视新课程、新课标,正真做到“收”“放”自如,定能成为优秀的冲浪高手,在课改新浪潮中纵横驰骋。
注:所谓自适应考试,就是考试时,根据每一位考生的水平高低,灵活地给出题目的一种考试形式。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
3. 广州师范学院教科所课题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举而不对立》,《教育评论》1999年第1期。
4. 苏永华、康乃美:《论考试市场的开拓》,《教育评论》1999年第2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