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思考和对策(2)
2017-08-27 01:05
导读:从教育环境来看,网络的高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判断和学习习惯等,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从教育环境来看,网络的高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判断和学习习惯等,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概括而言,机遇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网络的时空优势,其突破了地域限制,在时间、地点和手段上更加灵活,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跨越空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育,提高覆盖面和教育的时效性;二是网络的信息优势,其海量的信息储存和超强的搜索引擎功能,更有利于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利用,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并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育场景,把许多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直观教育;三是网络的沟通优势,其MSN、QQ群、BBS论坛、博客等高速有效的视听交流平台,为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开放的、平等的、交互式的沟通渠道,且更能调动参与对象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充分利用网络沟通平台的优势,对减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感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从说教模式向引导模式转化,注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在“于无声处胜有声”的境界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地。网络在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带来有利机遇的同时,引出的挑战也是棘手的。其表现:一是价值观多元。由于网站的庞杂、良莠不齐,各类网站对传播内容、传媒方式、传媒时间等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有些不良的价值观和理念与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相偏离。尤其是西方别有用心的国家更是利用其信息技术的强势,进行其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渗透和输出。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积极运用网络平台,掌握主阵地,引导和区分不同信息的性质和类型,善于利用各种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应积极主动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的信息容量,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二是行为失范。网络匿名制的特点,使对应于现实物理空间的虚拟空间的存在成为可能。在匿名的情况下,也即在虚拟空间中,交流不需要传递蕴涵丰富情感的表情、动作和姿势,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伪装和顾忌,敞
开心扉随心所欲,久而久之易形成双重人格,易造成诚信的缺失和法律意识的淡漠,最终可能导致行为失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显”和“隐”相结合,既要向青年学生传递先进的思想观念、正确道德规范和法律规章,又要根据青年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水平差异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从教育对象来看,社会转型时期,怎样为自己定位,成为强者,体现自己的价值,是当代青年学生思考的主要问题。由于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易产生认识误区,使自身价值观念发生扭曲: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无私奉献已不是价值取向,造成理想境界的空虚。同时,他们特别关注
就业去向,把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有利就业的专业课学习和
外语水平的提高上,一般都不太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认为是身外之物,与己无关。问卷调查结果反映了目前学生的状况: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很感兴趣的占1%,有点兴趣的占 9%,一般兴趣的占41%,毫无兴趣的占49%,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身发展有很大影响、思想有很大转变的占7%,比较有影响的、思想有一定转变的占43%,基本没影响从来不上心的占45%,其他的占5%。另外,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收,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就青年学生特性而言,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教育者要快得多,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当青年学生身上已反映出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地去进行教育,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联系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准切入点,让他们感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对自己的定位、发展有好处、有帮助、有作用,对提高思想觉悟和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有实际意义。
四、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必须从青年学生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目的出发,要使学生意识到确立正确的政治意识、道德价值观乃至审美观对于他们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要教给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要引导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要把握好两个转换,即从以学科专业体系性、逻辑性为主体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主体的模式转换;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转换。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和手段是关键,是容易见成效的抓手。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1.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双向互动,展开平等的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结合自己的体会谈收获与提高,共同研究探讨存在困惑的问题,课堂活跃起来,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入耳人脑的目的。在双向互动的讨论交流中,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至关重要。教师要认真思考,深入分析,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正确引导,清楚明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真实诚恳地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有理有据地解开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让学生感到教师值得信赖。只有通过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才能得到真实的反馈,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从而能够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深化教学内容,更加贴切地联系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最好方式一项,学生选自学占11%,系统讲座占12%,集体讨论占16%,多样化教学占57%。可见学生的选择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模式,即听教师讲课、专家讲座,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资料,参观、调查研究、观看影视资料,讨论、演讲、辩论,写读书报告、论文等形式,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改变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式和手段。在问卷调查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最好方式一项,学生选闭卷考试占4%,写论文占25%,开卷考试占57%,其他占 14%。半数以上学生选择了开卷考试,l/4的选择了写论文,学生的主流是抵制闭卷考试形式的。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学科采用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多种方式,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程式化,可以拓宽考核的知识域。另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希望以最轻松、最自由、最多元的方式掌握原本感到乏味的知识,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形式有助于学生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学的知识内化并提升为自身的基本素质内涵、行为习惯。同时,要改变只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考试成绩,不考虑日常学生道德行为实践的学用分离现象,要把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试同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范俊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2(02).
[2]李太平,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J].比较教育研究,2003(09).
[3]崔国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10—2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