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促进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策略
(一)转变急功近利的成果效益观
不正确的观念阻碍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进程。许多人对教育科研缺乏科学的态度,对 “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理解不深甚至出现误解,认为第一生产力就是直接生产力,进而以为教育科研可以直接转化为教育效益。这种要求教育科研“立竿见影”的急功近利观念无疑妨碍了教育科研成果应有效益的发挥,使得教育科研成果和人才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不可避免地挫伤教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教育的对象是人,因而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要有一个效益周期。我们要允许暂时的相对滞后效应的存在,不能轻易地在短时间内对一项教育科研成果下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尤其是基础理论性成果推广应用的评价更不能操之过急。无论是由教育科研得出的对教育现象和规律的新认识还是提出的新概念或新学说,其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具有多大的价值,大多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确定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论文或专著的发表是基础理论性成果推广应用的主要途径,但论文的发表数量或专著的出版情况只能部分地反映其成果的水平和价值。只有当论文中的观点或论据被他人参考、借鉴、引用或用以指导实践时,成果才应视为被推广应用。因此,要对教育科研成果尤其是基础理论性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出正确的评价还需要对之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
(二)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供需结合”
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既需要成果生产单位的 “生产与供应”,也需要成果应用单位的积极响应,“供”与“需”要紧密结合。
第一,要研发出足够多的优秀成果以供推广之用。教育科研要努力解决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产生 “有的放矢”的优秀成果以供推广之用。一方面,我们应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努力将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设计思想和方案,直接为教育实践服务。另一方面,我们要倡导以课题为中介的合作研究和交叉研究。根据课题的性质和实际需要,组织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共同参加联合课题组进行合作研究。例如: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在学校中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管理人员就宏观决策问题进行合作研究等。同时,鼓励在基础研究、应用与开发研究上各有主攻方向的教育科研工作者进行适当的交叉研究。以基础研究为主的,也要开展应用与开发研究;以应用与开发研究为主的,也可从事一些基础研究。
第二,提炼教育科研成果,增加其信度和效度。实践是检验教育科研成果的唯一标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熟的教育科研成果才能得到大力的推广应用。然而,一些教育科研成果由于缺乏信度和效度而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这些教育科研成果要么缺乏可靠性,使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却得不到同样的结果;要么结果难以被证明,研究成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不大甚至不能被科学解释,研究成果能被推广的条件不佳甚至不能被复制。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必要的分析,找出能突出其精髓的要点,编成成果公报;其次将教育科研成果放到教育实践中加以检验,去除一些 “想当然”的成分,增加其信度和效度。
第三,进行招标,促进 “供需结合”。在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关注成果应用的自愿性、适用性和针对性。成果研发者和应用者要“两厢情愿”:前者既要有转让的愿望又要有接受检验的勇气,后者要充分认可、接受该成果并愿意在本校做推广实验;成果应用者在应用某项成果时,要充分考虑其与本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是否一致、吻合;成果研发者要理性地选择自己的合作单位,成果的应用单位也需考虑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条件,教师队伍是否符合要求等。笔者以为,实行招标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可以进行成果应用研究招标,按一定的标准精选并确定一些教育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应用,然后召开成果推广应用研讨会,让“供需”双方明确各自的职责:成果研发者主要承担指导工作,在指导中进行研究;成果应用者主要是学习和应用,在学习和应用中研究。总之,教育科研成果的研发者与应用者要密切合作,进行“捆绑式”研究,责任共担、经费共用、成果共享。这样既可以检验和完善成果,又可以积累成果推广经验,在成果研发与推广应用之间探索出一条成果转化的新路。
第四,共同制订推广计划,组织推广活动。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同,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会因各级各类学校的条件不同而遇到不同的困难。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需要考虑学校的设施设备、师资状况、生源状况、学校管理,等等。因此,成果研发者与应用者共同制订推广计划,按照程序有目的地组织推广活动是落实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必要环节。从程序的角度看,成果的推广应用大致可包括以下 6个环节:确定推广应用的成果;制订推广应用计划;学习成果及相关理论;组织培训、现场示范和指导,落实推广应用的措施;反馈调整,交流研讨,发展创新;总结经验并对原成果进行再评价。其中,成果推广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成果的名称及推广应用的目的、内容、范围、过程、评价、条件、风险与补救等。
(三)加快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一个指挥棒。如果教育科研人员因进行成果推广应用而得到肯定,他们就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反之,他们只会把它当作副业,社会再呼吁号召也没有用。长期以来,虽然国家和教育科研单位都在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决成果推广应用中的激励力度问题,但收效甚微,其关键原因之一是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激励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学校与教师进行成果推广应用的内驱力不足。鉴于此,我们应加快建立激励机制,以推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激励机制必须能够实现个人理性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个人理性约束又称参与约束,是指行为执行者从行为执行中得到的期望效用大于不执行此行为所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激励相容约束则是指行为执行者总是选择使自己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动。具体而言:第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的个人理性约束是指面向学校进行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能为教育科研人员带来更大的期望收益。这包括: 1)显著的经济效益。要对在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很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教育科研人员实行重奖;采取成果推广应用与个人奖金挂钩的办法,根据成果推广应用的效益进行提成,让成果推广应用者获得更多的实惠。2)社会地位和价值被承认。要发挥宣传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在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取得成就的科研人员。要在社会上树立这样一种观念:通过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而创造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教育科研人员是国家和社会的巨大财富,应受到社会的尊重。第二,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的激励相容约束是指教育科研人员运用市场机制寻找经济、社会效益较佳的成果推广应用方式。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育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其他单位中拥有教育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教师深入基层,进行成果的推广应用;要通过教育科研成果研发者、推广者、应用接受者之间的利益与风险均衡分担机制,达到有效降低推广风险、平衡利益分配、促进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目的。
基于上述思想,我们提出以下对基础型、应用型和开发型教育科研项目进行教育投入的政策建议。 “基础型教育科研项目”是指缺乏短期和中期经济、社会效益或风险较大而不适合学校进行主导研究,但国家(或省市)由于教育发展需要而必须保持一定研究规模的科研项目。这类科研项目的投入应采用国家(或省市)直接投入为主、社会资金为辅的方式。“应用型”“开发型”教育科研项目是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主要对象。它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学校,产生教育效益。对这类科研项目,国家(或省市)应在坚持适当投入的同时,通过引导投资和启动资金来带动社会资金参与,也可对一些项目提供有限责任担保。国家(或省市)可以利用制度设计引导教育科研工作者在“基础型”“应用型”“开发型”教育科研项目中进行选择,从而提高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国家(或省市)也可通过在上述项目间的选择性投资强化激励机制,从而加快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