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继承与借鉴(1)

2017-08-27 02:1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继承与借鉴(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继承与借鉴在文化演进过程

[摘要]继承与借鉴在文化演进过程中意义不同。继承意味着传承“过程中存在的事实”,借鉴是指借个镜子比照自己改造自己,借鉴不能代替也代替不了继承。我们在课程与教学变革中,有一种试图以借鉴代替继承的选择倾向,它引导着的变革文化漠视甚至无视“现实存在的课程与教学”,也潜隐地架空了有意义的借鉴。合适的变革,只能是继承中的变革,也是在有意义的借鉴中发生并逐渐发展的变革。中国的课程与教学变革,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批判地继承中国的课程与教学传统,也批判地借鉴外国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实践经验,基于中国当下的课程与教学实践,审慎地寻求变革理想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合适性。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变革继承与借鉴合适性

继承与借鉴是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必然选择。但是何谓继承与借鉴?在现实的课程与教学变革中,我们需要继承什么?向谁借鉴以及借鉴什么?仿佛没什么明确界定。有一种自信的判断认为,我们是在继承我国优秀的课程与教学传统,借鉴外国优秀的课程与教学经验。然而如果追问一下,我们继承的是否都是优秀的,借鉴的是否都是适合我们的,可能就不那么自信了。因为实践中的情况其实不容乐观,它不仅存在着“倒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的对待自家文化的冷落继承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抱孩子连洗澡水一起端来”的对待外国经验的盲目借鉴的问题,甚至还有颠倒了继承与借鉴关系的问题。

一、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继承与借鉴

继承与借鉴在文化演进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凡民族的或者本土的文化,包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与时俱进的现实文化,只要是内生的,依照自己的内在逻辑创生的,就需要继往开来地传承它,有扬有弃地延续它,这就是继承。而他民族的或者非本土的文化,对我们而言是外生的,不存在传承延续问题,但需要择善而从、不善而改、有扬有弃的借鉴。继承与借鉴在文化演进中辩证统一、相辅相成。这是因为,无根无本的花木就像插花,好看但却不能存活;还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的积极演进离不开新鲜活力。

继承的内容范畴是个需要澄清的问题。关键是那种把继承仅仅解释为传承古代文化的偏见,需要克服。从实质上说,古代文化或传统文化就是博物馆文化。仅限于此来解释继承,就是文物保护或古董收藏了。这当然也是继承,不过是最肤浅意义上的继承。我们在变革过程中讨论继承问题,有时候会遭遇冷落甚至遭遇否定,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种偏见。如果我们不是拘泥于这样的偏见来解释的话,继承就意味着一种“过程中的存在的事实”。这样的事实,既蕴涵着传统,也呈现着当今。以此来看我们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继承的内容范畴,它就应该包括:自古以来的中国课程与教学传统(传统与博物馆文化不同,它是文化的内在精神,必然存在于当下事实中);自近现代以来的中国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近30年来的中国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借鉴的方法也是个需要辨析的问题。关键是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主与从、实与虚的区别。借鉴这个词语的本来意思是借镜,这里的主从、虚实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借鉴,当然可以借发达国家的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精华之鉴;但是如果弄不懂什么是比照,什么是比照的目的,那结果就令人难堪了。因为借鉴不可能代替也代替不了继承。如果撇开对“现实存在的课程与教学”的继承,我们就没有了变革的依托;而没有了变革的依托,就会夸大甚至异化借鉴的意义,甚至会用想象力以借鉴代替继承。

二、变革中的错位借鉴和冷落继承

试图以借鉴代替继承,或者说错位借鉴的情况正在发生着。它既表现在所谓的理论建构之中,也表现在某些实践过程之中。

错位借鉴在某些理论中的表现,就像在镜子上讨论改革。它们有意无意地撇开继承中的“现实存在的课程与教学”,依照想象力的逻辑.以借鉴来代替它。在敏锐地发现了镜子里的人家的先进模样,也看到了镜子里比照出来的自己的“落后”模样的情况下,就在镜子上改革起来。如此改革,轻松自如,因为它避开了“现实存在的课程与教学”,就像避开了袁隆平改革杂交水稻过程中的“走进田野”的艰苦历程一样,只需要在实验室里指着映在大屏幕上的诱人愿景讨论丰收。如此改革,就是从西方问题中推演、生产出中国式的教育问题,或者是以西方问题来说出中国经验。缺失的,是基于中国实际之上的中国问题。缺失了对中国实际之上的中国问题的依存,也就缺失了所要研究、所要变革的根本,缺失了养育这根本的土壤,其价值也就可想而知。

错位借鉴在具体实践中的表现,是试图用外国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制造中国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这是把课程与教学变革,误解成引进机械设备、改造生产线了,而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事。因为从性质上看,用这样的办法制造课程与教学,.更像是用美国的拳击理论改造中国的少林武术。比较典型的情况,可以举出两种:一种是务虚的。精心地制造或打造“课改课”,用之于展示课或者比赛课,这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按部就班的常规教学,而常规教学主要还是在沿用旧方法驾驭新课程。我们的变革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应试教育”,这可能是个重要原因。另一种是务实的。有些偏远地区的教师,可能还没弄懂改革的道理;有些薄弱学校,也没有应试的压力,改革反而没有阻力,或者照猫画虎地粗糙模仿,或者甘脆放羊式地自主建构,结果就出现了“连改革前的‘双基’也守不住”的状况。

错位借鉴必然导致变革文化选择中的冷落继承。它既表现在宏观的文化思潮中,也表现在具体的课程与教学中。

冷落继承的普遍意义上的体现,是变革中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失落。这作为一种文化选择倾向,已经很有些集思成潮的趋势了。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变革,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旗帜的;但旗帜下空前繁荣的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引领文化,却只有发达国家的各种相关理论。而我们自己的课程与教学传统,都像是局外生存一样。推而广之,我们传承延续的内在生成的本根本土的东西,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压抑和贬低,甚至就被堂而皇之地代替。我们是在必然的继承中体验着冷落继承。实践者的教师们,在这眼花缭乱的阵势里,在对重建重构茫然不解的困惑中,不知道如何与身在其中的“现实存在的课程与教学”决裂,有人竟然说“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

冷落继承在具体课程变革中,更有不同体现。科学课程变革,不可能超越继承,不可能凭借跨文化的理论和经验重建、重构。但由于科学课程毕竟有其客观的共同规律,许多课程就是移植的学科课程,因此淡化些继承、重视些借鉴甚至移植,尚有些合理性。然而人文课程变革,就是自己文化家园里的变革;某些学科,就是独立于学科群之中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学科,冷落继承就不可谓不荒唐了。譬如中国语文,也称国语或母语,如果冷落继承,盲目地借鉴异国他乡的母语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方法,华夏儿女们的母语还能是母亲的言语吗?

三、变革中潜隐存在的继承与借鉴

继承与借鉴错位的事实的确存在,但这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部事实。因为任何变革,从来也不可能超越继承,而借鉴只能是借鉴。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还听到了来自实践者的与“不知道怎么上课了”完全相反的疑问:“什么是新课程?”。错位借鉴和冷落继承的主要弊端,是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使人们不能理智地对继承与借鉴进行扬弃。

变革文化遮蔽下的潜隐继承。在变革文化的遮蔽底下,课程与教学传统依然还在默默地延续着。由于它可能以某种群体无意识的状况存在,人们在继承中可能意识不到是继承,因此我们称之为潜隐继承。

我们的学校课程与教学,一向都在制度化规约下运作,所以也自然而然地继承着制度化。仿佛谁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们借鉴来的诸如自主选择、自主建构、探究学习、多元评价等等,都具有非制度化课程与教学特征。于是,在谁都没有异议的情况下,我们就实施了以制度化方式驾驭非制度化目标的变革,从而为变革造成了双向两难的困境:非制度化的新课程与新教学张扬着动人的理想,那些虽然遮不住模仿印痕的公开课或展示课,还是让人们获得了宽松与慰藉,甚至看到了希望。然而,制度化的考试评价依然严峻,它对浪漫理想主义的变革既不宽松也不慰藉,成了变革绕不过去的屏障。这是一个人们熟视无睹的悖论。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教学本质研究与中国新世纪教学论学科建设(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