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困惑与抉择:当前教学论研究三问(1)(2)

2017-08-27 04:00
导读:二、教学论研究目的:指导他者实践抑或完善自身实践 既然教学论研究的主题不仅仅在于理论体系的建构,更在于对教学实践的关照、指导和改造。不少

二、教学论研究目的:指导他者实践抑或完善自身实践

既然教学论研究的主题不仅仅在于理论体系的建构,更在于对教学实践的关照、指导和改造。不少研究者可能会据此认为,利用自身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和规范,这就是教学论研究工作的全部价值和意义所在。相应地,也会认为,自身的研究是纯粹 “为他”服务的,而不是“利我”的。以此心态从事教学论研究,就会试图把自身从研究中“超度”出去,把教学论研究当成与自身实践提升无涉的活动了。这可能是很多教学论研究者对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的片面定位。

确实,教学论研究能对他者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意义。第一,外在的理论研究能对实践者本人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榜样作用,能给实践者提供一种 “局外”的视野,帮助他超越“当局”思维的羁绊和本人视域的限制,从而利用外在的资源和视角,审视、完善和改造自身的教学实践。第二,教学论研究的价值还在于能够启迪、唤醒实践者的主体意识,激发实践者的积极思维,促使实践者对当下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使实践者实现理性认识和理论水平的提升,并在已有认识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更新和改造自身的教学实践。这是教学论研究者对实践者指导作用发挥的主要途径和形式。

当然,在承认教学理论研究对于实践者有一定指导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承认这种指导作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而不可无限夸大的。首先,教学论研究者不一定是教学真理和规律的占有者。因为在教学论研究中,我们至今也不能断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任何教学论研究都是基于一种特殊的教学实践场域;任何一种教学理论都有自身适用的特殊条件和范围而不具普适性。但实践活动却是个别的、具体的和情境性的,教学论研究者所提出的教学理论设想即使很完美、很诱人,也可能很难对所有的教学实践者都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也即是,任何一种外在理论对于特定情境中的实践者来说,都不具有必然的适用性和合法性,都必须首先接受本人的审视和认同,才能产生价值和意义。

其次,教学论研究者在提出相应的教学理论时,已经过抽象与概括,由个别变为一般,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具体时空条件的限制和复杂关系的束缚,而教学实践是现实的、多样的和复杂的,并且实践者本人恰恰又处于现实利益关系的纠葛中,并非纯粹的理性主体,因而即使在准备接受和贯彻某一理论时,也会受到诸多因素和条件的限制。

正因为如此,教学论研究者对其他实践者的作用只是启示而非启蒙,是激发而非教导;其 “指导”功能实际上只是“建议”而绝非“指挥”;其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他们的帮助者或他们的伙伴,绝非他们的导师。由此可见,研究者要想对实践者有所贡献,就必须摒弃启蒙者和真理占有者的心态,和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在双方共同的交往中达成双方的“视域”融合,而决不可“越俎代庖”,企图把自己的理论变成他者的实践,因为旁观者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实践者来做决定,只能等实践者本人去领悟、反思并做出选择。虽然我们必须承认,教学论研究者对他者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也未必有效,但这实际上并不意味着贬低其研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教学论研究者所从事研究的意义也不仅于此,而更应着眼于自我实践的改造和提升。因为无论以何种方式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论研究者都必须同时是教学实践的“当事者”而不可能置身事外,这应该是对教学论研究者最基本的限定。认识到这个基本的前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厘清教学理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当教学论研究者在编纂相关教学指导材料、提出相关教学建议和策略并试图对实践进行指导时,就更应该利用自身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性去认识、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从而实现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且教学论研究者作为理智健全的行为主体,有相当的理性认识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利用自己的已有教学认识来指导和完善自身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由此看来,研究者应该通过对自身实践的反思,形成独特的教学认识,并有意识地运用于自身的实践中去,去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实践。这一过程,也体现了研究者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更体现了教学论研究所应具备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既然如此,提倡 “启发、交流和对话”的教学论研究者就决不应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延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倡导“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研究者就应该坚决摒弃在学生面前的霸权心态和作风。反之,就表明其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是完全脱节的,并没有指向其自身实践完善。这样的教学论研究成果也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毕竟,一种教学理论只有在对自身有效的前提下,才能对他者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如果不能成功地改造研究者自身的实践,更何谈指导他者,被他者认同和接受?因而,教学论研究与其说是为其他实践者服务,毋宁说先使研究者自身从中受益。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它们的理论充分体现了研究过程和实践改造过程的高度统一,实现了改造自身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也体现了一个真正的理论研究者的最高境界。可见,只有扎根于自身丰富实践的教学理论才是有说服力和号召力的,才能引起实践者的共鸣,才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思考。

总之,教学论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指导他者的实践,更要着眼于研究者自身实践的完善和改造。三、教学论研究方式: “合作生产”抑或个体探究教学论研究应以何种方式进行?它是一种集体合作式的“生产”性活动,还是个人的智性探求活动,或两者兼而有之?要准确理解这些,就需要对当前教学论研究的方式进行辨析。

在当前社会的科学研究领域中,个人的知识生产活动经由当下学术制度的安排,越来越变成了一种群体性的知识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教学论研究也同样被纳入这种知识生产体系当中。像物质产品的生产方式和过程一样,教学论研究成果仿佛也可以被预期、规划和生产出来。必须承认,对教学论研究来说,外部资源和权力 (特别是行政力量)的恰当涉入是必要的和有益的,它可能会更好地强化教学论研究的实践特性和服务意识,并且可以有效整合各种研究力量和资源,推动教学论研究事业的发展。但外部力量和权力的过分涉入,更可能违背学术研究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妨碍教学论学术活动的自主性,从而可能使教学论偏离作为人文学术活动的根本属性。而且教学论研究成果具备一般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特点,那就是产生的偶然性、个别性,是很难预期“规划”和“生产”的,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理论原创性成果,也极少是通过大规模的“生产”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而主要是在研究者智性探求活动中产生的。可见,教学论研究单纯依靠外部力量推动教学论研究,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其水平,也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毕竟,教学论研究扎根于研究者个体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它具有极强的人文特性,离不开研究者本人的独特理解、感受和阐释;它不仅是静态意义上的认识论探究,更是研究者自身内在体验的表达。因而我们就不能把教学论研究视为一种纯粹知识生产活动,更应视为研究者个体思想和智慧的独特展现过程。教学论研究可以借助于外部的力量和资源,但更应该受研究者的内在研究动机和兴趣的驱动,因为任何外在力量(包括行政权力和商业利益)的过度涉入更有可能对教学论研究产生消极的影响和干扰。因而,在当前教学论研究中保持研究者人格独立和学术的自由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教学论研究者在充分利用外来资源、借助于外部力量从事教学论研究时,必须同时对其保持高度警惕,否则就很容易在其干扰和影响下丧失理论研究者所应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由于 “规模效应”所产生的诱惑,当前教学论研究也似乎开始进入群体“合作”的时代。当前教学论研究中,从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的进程到成果的展现形式,都越来越呈现出群体“合作”的色彩和特点。不可否认,学术研究和探讨确实离不开合作和交流,教学论研究同样也离不开研究者之间的有效合作。教学实践的场域在某种程度上有确定性和共通性,实践者的感受和体验也会存在很大的相通性,这是教学论研究者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的基本前提。研究者之间通过平等探讨、对话和交流等合作方式,可以实现双方视角的互补、思维的震荡和观念的冲击,从而可以使研究者在借鉴对方的同时,修正和完善自身的观点,这是研究者双方进行合作的价值和意义的重要体现。同时,当今教学论研究更多地是强调对现实实践的关注,强调实践参与,在实践中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这就需要研究者之间以及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应该说,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教学论界,确实需要真诚的合作,需要创建新型的合作文化,以促进教学理论的对话、争鸣和批评。这也是推动教学论学科自身理论建设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论研究中的合作决不是庸俗的 “合作”,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和商业操作层面的“合作”,而是真正学术层面的交往、对话和互助。任何庸俗的“合作”都会影响到教学论研究的应有品性,不利于学术共同体健康合作文化的培养和形成。同时需要明确的是,教学论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合作双方在某些问题上可能不会达成一致,但这并不违背合作的主旨,因为合作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达成双方观点和立场的统一,而是为了实现双方的互补和有益的交流。在肯定教学论研究合作特性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教学论研究还是作为一种个体理解活动而存在。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背景以及独特的经验和感受,因而其对教学问题的思考、理解也必然会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这些都会制约和影响其观点和思想的形成。所以真正的教学论研究成果,其最终展现的形式也应该是独特的,是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论研究与其说是一项群体合作活动,毋宁说更是一种个体的智性探究活动。

作为教学论研究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意义以及所肩负的责任,要经常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追问和反思,否则就可能会在教学论研究中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同时,教学论研究者要肩负起学术建设和教学改造的社会职责,就必须坦然面对并真诚反思今天教学论研究中所面临的这些困惑、问题和挑战,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所在。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深化研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