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平等受尊重友好得沟通——浅谈教育工作中和谐

2017-08-28 01:3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平等受尊重友好得沟通——浅谈教育工作中和谐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教育    和谐    平等 &n

关键词:教育    和谐    平等      尊重      友好        沟通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教育蔡有辉同学之案例、浅析教育工作中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经及对教师的迫切要求。

一、 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在与其同伴的交流中,很快就接受了对方的“忠告”;而在老师苦口婆心地灌输或义正词严的批评声中,无动于衷甚至矛盾愈趋激化——与其同伴相比,教师的感召力黯然失色。
为什么两种感召力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笔者探索了其中奥秘之一:平等受尊重,友好得沟通,双方关系是否和谐至关重要。这奥秘在对早恋的蔡有辉的教育中得到了证实。
二、 问题的分析
“以牙还牙”、“投之以李,报之以桃”,人和人就是这样互相作用的。学生虽是未成年人,但他们的感情十分丰富,反应相当敏锐,自尊心极强,在对待老师教育工作上,往往就是这样怨怨相报或好来好去。
由此,人际的和谐就像朋友相伴一样,必须平等、民主、自由,从而蕴含着积极的情感。正如鲁迅在社戏中所述:“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师生之间提倡“尊师爱生”,但在批评教育有过错的学生时,最好是与其同伴般的平等、朋友式的沟通。改变单向灌输形式,采用双边互动,公平交流并有 产生思想融合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有一个是非曲直的亲身体验。
象蔡有辉同学,常受批评,这次因早恋情深拒不接受家长和班主任的屡屡严厉批评。那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我俩,我俩以同伴的口吻招呼他、拉家常,交谈中暗暗紧扣该不该早恋这个话题,尽量让他多谈谈认识,我俩适当加以点拔,终于让他明白了不该早恋。他感慨说:“老师,你象我的朋友一样,对我这么好,我服了。”后来他的母亲特地来道谢:“幸亏有你俩点化,我家辉辉象变了个人似的。”

大学排名


这件事让我俩开了个眼界:必须把学生放在和我们平等的位置上,尤其是有过错的学生;必须把学生当作我们的朋友,特别是常受批评的学生。去掉教师唯我独尊的长者架子,建立师生的和谐关系,把家长的信赖转换成学生的信服,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三、 问题的解决
要在教育工作中建立师生的和谐关系,对于教师来说,教师观、学生观和教育艺术都是要更新的。
旧时的家长为望子成龙而求私塾先生赐教,师之尊自然应运而立,而新时代则是国家、民族寄教师以重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尊师重教之说仍然提倡,但教育方针与新时代的需求很自然地更新了教师观与学生观。首先从教育目的来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的,从这点上说,人民教师就是人民子弟的服务员。再者从体制转入市场经济后,拿商界把顾客当作上帝来比,我们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把学生当作“上帝”。没有这“上帝”的认可,我们教师个人、学校、教育界就会陷入危机状态。更从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上看,学生好比是找我们带路的探索者,是让我们充当顾问的主人。因此,更新观念要求我们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友,尽心尽力为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服务。
像教育蔡有辉这件事,其班主任之所以毫无奏效,关键的问题是他们的教师观、学生观没有更新,仍以我为尊。凡以我为尊者,都是不能与人平等地沟通,不能做好服务工作的,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人总结经验:管理的艺术是服务,这也可说成教育学生的艺术是服务。因为这样可以将师生双方调节到平等、友好的沟通状态。孕育出可人的和谐来。
教育观念上的更新是成功的关键,而教育艺术上的更新则是成功的保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新课改的教学艺术不仅仅是在课堂内教学用的,而且在课堂外教育学生也同样有用。比如教材里的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景、基于问题,教学中的注重学生参与,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正可避免空洞枯燥的说教、教师单向的居高临下的灌输,进而优化创造和谐的艺术,实现“以育人为中心”。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浅谈寓教于乐(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