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再论课程论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1)(2)

2017-08-29 05:04
导读:产物过程说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把研究对象界定为“课程的产物和过程”,已经在含义上适当具体化了。它与古德莱德的观点完全一致,但是

产物过程说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把研究对象界定为“课程的产物和过程”,已经在含义上适当具体化了。它与古德莱德的观点完全一致,但是在表述上更加通俗易懂、简洁明了。(2)它为我们找寻学科的具体研究内容与构建学科体系提供了指引。顺着研究对象,我们会问:课程产物有哪些?课程过程有哪些?由此,打通了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3)它有助于我们作出课程论与教育学、教学论等学科之间的区分。

三、从产物过程说的观点,审视课程论的发展历史和学科体系

要深入理解产物过程说或者古德莱德的观点,就必须按照英格尔斯的理论,从经典课程论代表人物的著述与课程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中,追寻、探讨课程论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历史上,对课程共同要素的实质性内涵,如目标、内容等要素,是什么、为什么之类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在课程论诞生之前、课程诞生伊始,业已存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四书”“五经”的贡献,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家构筑的支配欧洲教育长达1500年之久的“七艺”课程体系,便是早期的范例。自然,对当代最有影响的关于课程实质性内涵的探讨,还在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三大课程理论流派:早期以夸美纽斯、斯宾塞、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后期以布鲁纳等人为代表的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观;以卢梭、杜威等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课程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社会批判主义课程观。

上述种种流派,无异都是课程理论,且影响非同一般。读者也许会问,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并称为教育史上最为伟大的三部名著,它们都用很大的篇幅阐述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主题,为何均不能作为课程论诞生的标志呢?如果说它们还论述了其他教育领域的问题,因而只能称为教育学名著,那么,杜威1902年的《儿童与课程》,可谓是课程理论专著,为何同样不被视为标志呢?这就涉及划分学科诞生与否的标准问题了。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是以课程专业技术层面的系统研究为标志的。

课程的技术专业层面,包括了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我们之所以如此称谓,是因为对于课程论的“外行”而言,他们同样可以对课程要素的实质性内涵,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们不太可能探讨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问题。同时,当课程决策、课程实施涉及诸多人事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参与之时,专业技术层面的问题与人事问题不太搭界,是一个纯粹专业人员进行研究的范畴。

作为专业技术层面之一的课程设计,是课程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迄今为止发展得最为成熟的领域之一。课程设计试图回答:(1)程序性问题。人们应该遵从什么步骤和环节去设计课程?(2)描述性问题。人们实际上是如何设计课程的?(3)要素性问题。课程设计涉及哪些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17]

对这些问题的最早回答,可以从1918年博比特撰写的《课程》找到答案,它阐述了如何以成人的活动为起点,科学地设计课程,由此,标志着独立学科的课程论诞生了。无论是在整个教育学领域还是特定的课程论领域,博比特的声望和贡献,均不能与杜威等名家相提并论,但是杜威只论及课程产物,博比特才第一个科学地论述了课程设计的过程,从而被尊崇为课程论的开山鼻祖。自博比特之后,课程设计领域成果喜人。泰勒于1949年发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著名的泰勒原理,标志着课程设计日益成熟。其后,塔巴修正泰勒原理,施瓦布提出实践性探究模式,斯滕豪斯倡导过程模式,课程设计领域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除了探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课程设计的研究对象也应当包括课程各共同要素的设计。试回想泰勒1949年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每个课程共同要素之下,泰勒都提出了一些设计上的议题。在课程目标部分,泰勒在批评常见的目标设计的错误之后,主张要从行为方面和内容方面两个维度,清晰地阐明目标。在课程组织下,认为存在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两个方面,如此等等。以目标设计为例,布卢姆等人于1956年对认知领域教育目标进行分类,安德森等人于2001年对此进行修正,这些都是从技术和表述的角度,对目标进行分类,而不在于对目标本身作出价值判断,也不是对具体的目标内容作出规定,后者属于课程论的实质性内涵了。布卢姆等确立目标分类学的一般原则之一,就是“为了避免偏向一种教育观而反对另一种教育观,我们有意避免使用含有价值判断的术语,使分类学尽量地兼容并包,以保证分类学的中立”。[18]专业技术的特性,昭然若揭。

课程专业技术的另一个领域是课程评价。综观目前的国内文献,课程评价的含义极其混乱。笔者以为,广义的课程评价包括教学评价和狭义的课程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业评价和教师的施教评价,狭义的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方案评价和教材评价。上述四类评价,既包括静态的、对产品的评价,也包含动态的、对过程的评价。例如,方案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对已经制订好的方案如课程总纲、各科课程标准等进行评价,也可以是对它们的制订、实施等过程进行评价。课程评价的核心含义,应是方案评价和教材评价,尤其是方案评价。许多文献,把课程评价等同于学业评价,恐不妥当。

课程评价作为一个独立领域进行探究,也是近代之事。在此,泰勒又一次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20世纪30年代,泰勒将课程评价界定为学生学业表现和某种特定目标间的符合程度。同时,评价方法也开始多样化了,不再局限于考试。泰勒评价的实质,在于通过学业评价,间接地评价课程设计的优劣。以后,对课程过程和产物的直接评价,才逐渐发展起来,如1969年普罗弗斯提出差距模式,要求在设计、配置、过程、成果和成本效益对比五个阶段中,就理想标准与实际成效之间作出系统对比,发现差距,对整个课程改革方案作出评判。1971年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要素组成的CIPP模式,如此等等。另外,在量化评价的基础上,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质化评价模式。课程评价,蔚然成为又一研究热点。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课程评价涉及的范畴包括:评价的定义;评价的功能是什么;评价的对象是什么;对于每个评价对象应该收集什么信息;应该用什么准则判断一个评价对象的优点和价值;评价应该为谁服务;评价的过程如何;评价应该采用什么探究方法;谁作评价;用什么标准对评价的好坏作出评判;等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这些方面,既为我们进行专门的课程评价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创建课程评价体系提供了全面的框架。

课程的政治社会层面主要包括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等涉及社会人士参与的领域。课程管理包括课程决策(或课程领导)、课程日常管理两个方面。决策与日常管理是两个含义很不一样的过程。此外,决策与日常管理也常常在同一位管理者身上体现出来。许多领导、管理者,往往既要担负决策之任,又要司日常管理之责,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课程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也已经体现出来。其条目如课程政策、课程决策、校本课程决策等,都属于课程管理的范畴。在我国,一些学者也颇为关注课程管理领域。如廖哲勋1991年主编《课程学》,廖哲勋、田慧生2003年主编《课程新论》,都专辟章节,论述课程管理的含义、机构、原则和方法等。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课程管理以管理学为基础学科,其研究范畴主要有:应该组织哪些机构和人员,对课程的过程和产物作出决策与日程管理?这些机构和人员,应该具备何种特性或者满足何种素质要求?决策和日常管理应该遵循何种程序和方法,以收到最优化效果?

如前所述,课程管理的对象,包括课程过程的所有环节,如设计、实施、评价,也包括了所有课程产物。一些著作,在课程管理的章节下,只是论述三级课程的管理,似不全面。课程管理只是课程过程的一个环节。这样,在课程论专著中,当我们从管理的角度审视三级课程的同时,也应当在其余相应的章节,阐述三级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而不是在课程管理章节下,把上述种种都予以包办。

课程政治社会层面的另一个研究范畴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系指课程设计付诸实践、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部门、教育研究机构、教师培养和培训机构、教师、学生等有关的机构和人员。课堂教学固然是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绝不等同于课程实施。教师固然是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但也不是唯一的成员。

课程实施也是晚近才发展起来的一个崭新领域。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科主义课程改革的失败,令国外理论界意识到课程实施、教师作用的重要性,从此展开了系统的课程实施研究。在国内,进入21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国外课程实施理论的引进,构成了国内课程实施研究的两大动因。

课程实施研究的范畴和意义在于:(1)对课程实施的情况加以概念化和直接量度,以了解什么发生了变化;(2)研究课程实施的环节,追寻教育变革成败的缘由;(3)意识到课程实施是课程变革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并与其他环节相区分,例如,实施与采用的区分;(4)独立地研究课程实施,有助于鉴定课程实施与学习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19]

①不少文献将curriculum development译为“课程开发”,有人认为,这种译法不能完整地表达curriculum development这一术语的含义,译为“课程发展”比较合适。言之綦详,请参阅《独木桥?阳关道?──未来中小学课程面面观》一书(吕达等著,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第251页)。此注释为本刊编者加。

②Nevo,D.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A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3,pp117—128.转引自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358—359.

参考文献:

[1]张廷凯.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1922—1997(上)[J].课程·教材·教法,1998,(1).

[2]吕达,刘启迪.课程和课程论[A].吕达,刘立德,刘启迪.课程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6.

[3]黄甫全.简析课程论的主要任务、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1997,(2).

[4]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

[6]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

[7]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教育学的理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2.

[8]孙喜亭,等.简明教育学(修订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

[9]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

[10]刘伟芳.我国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历时考察和现时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5,(13).

[11]英格尔斯.社会学是什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2.

[12]赵利生.社会学是现实学──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问题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4,(2).

[13]奥恩斯坦,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主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8.

[14]古德莱德.课程研究领域[A].王磊,译.胡森,等.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Z].江山野,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58—61.

[15]靳玉乐,师雪琴.课程论学科发展的方向[J].课程·教材·教法,1998,(1).

[16]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12.

[17]Posner G J盡odels of Curriculum Planning[A].Landon E Beyer,Michael W Apple.The Curriculum:Problems,Politics,and Possibilities[C].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79—100.

[18]布卢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M].罗黎辉,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

[19]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31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模糊管理对中小学课程管理的启示(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