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主体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张扬(1)(2)
2017-08-29 05:05
导读:(二)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望异常强烈,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
(二)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望异常强烈,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主体性。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比如:讲计算机的存储器时,不但讲内存储器、外存储器、CD—ROM等概念,还要使学生了解CD—ROM盘片的规格、结构、容量以及CD—ROM的工作原理;讲到文字处理时,扩展语言输入法、手写输入法、扫描输入法等最新流行的非键盘输入方法;讲计算机经历的几代时,从1946年的世界第一台ENIAC计算机讲到后来的苹果机、IBM—PC机,到286、386、486,到奔腾Ⅰ、奔腾Ⅱ、奔腾Ⅲ代计算机,这不仅没有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课业负担,反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 合理调整知识呈现顺序,一般地,课本首先出现的都是些理论性很强的课题,空洞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如果第一节课就滔滔不绝的介绍这些枯燥的术语,势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大多
数学生只见过计算机,而没有亲自操作过的好奇心理,教师应打破教材的顺序,第一节就安排学生上机,这节课只介绍机房的注意事项、安排座次,介绍了计算机的外观组成,并引导学生开机,利用“纸牌”游戏练习了鼠标的使用方法,第二节课安排在教室进行理论课的学习。通过这样的调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三)交给学生任务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在本堂课里完成教师预定的任务。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任务式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任务的含义和完成方式不一样。任务在含义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操作数量上的任务,如学生学习汉字输入后,教师要学生完成一段文字的输入;一种是操作速度上的任务,如学生学习指法时,教师要求学生输入速度应达到多少以上;一种是操作质量上的任务,如学生学会画图后,教师要求学生画一幅完整的画,要求主题鲜明,色彩协调,充分使用画图技巧。完成任务的方式主要有:一种是全体同学都按同样的要求完成任务。这主要是指教师在讲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操作时,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如:窗口的使用,创建文件夹,保存和打开文件等;另一种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别完成难易程度不一样的任务,如学生学完指法后,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指法的正确率、速度要求就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宫永旺:《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考试周刊》 2007年第33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