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当代科学精神与先进文化的整合(1)(2)

2017-08-29 06:53
导读:3、倡导科学精神是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理论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丰富的科学精神,又有与现代科技精神背离的东西,我们就应该扬长避短,准确辨

  3、倡导科学精神是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理论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丰富的科学精神,又有与现代科技精神背离的东西,我们就应该扬长避短,准确辨别科学、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警惕打着科学旗号的迷信活动,引导人们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人生观。当然,本着科学精神,我们不能对科学“教条化”和“迷信化”,因为科学并非是既成的、不变的教条,它本身在发展和变化;同时要正确估计科学的实际作用,掌握好分寸。要把科学看成是一种社会实践,它不断与其它社会体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意识相互影响,正是这种合力推动历史前进。
  我们的理论创新也必须本着科学精神。只有在科学精神指导下的理论创新,才能准确地把握社会实践需要,才能是人民大众的理论,才是有生命力的理论。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准确地把握了社会实践,都是本着科学精神而创立的时代性理论。这些在科学精神基础上酝酿成熟起来的理论创新,既是实践的需要,又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相反,违背科学精神胡乱编造的所谓“学说”或“理论”,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因而,要准确把握先进文化和先进理论,就首先必须倡导科学精神。
  三、科学精神促进先进文化的建设
  1、以科学精神加强科普教育树立科技意识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石。
  科学技术是推动新时期道德建设的理性力量,科学文化是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树立科技意识和加强科普教育,加强人文科学建设,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解放科技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开发人的智能的过程。然而恰恰在科普教育方面,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为欠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据统计,我国公民中只有50%知道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知道宇宙大爆炸学说为16%,知道恐龙在人类出现就已灭亡的为22%,知道宇宙比银河系大的为64%,甚至6%的人认为地球最大;31%的人知道牛顿,21%的人知道哥白尼和爱因斯坦[6]。可见,我国目前科技意识差之甚远,这对科技和先进文化整合带来诸多困难,从而也说明科普教育存在深层次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公民用科学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树立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要树立与科学精神相适应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像封建社会那样把知识分子作为工具使用的历史不能再重演,然而科技人才所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又使他们必然受到关注,压力乃至控制,这就既要尊重科技人才的个性,又要进行必要的协调和组织,从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来看,需要正义感和敬业精神的唤起,而不单是行政命令和高压手段。只有全社会树立科技意识的旗帜,才会唤起先进科学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才会有精神文化保证和智力支持。科普教育是全社会树起科技意识的基本途径,宣扬高科技的强大功能和科学家的高尚品质,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科学、尊重人才和知识的良好环境。如今,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文化和科普教育就必须着眼于这两个基本战略,努力提高全民族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引导人们掌握科学方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先进文化支持。这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时代特征,是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客观要求。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2、以科学精神加强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科学方法是发现和揭示事物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手段总和。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愈深刻愈全面,其行为就愈合乎道德规范。作为现代文明结晶的科学方法,凝聚着人类智慧,其科学思维和科学决策无疑是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我们要用科学方法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例如,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我们就应该用科学方法全面理解“科学技术”,科学显然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时还包括哲学。然而,我们有些人甚至包括科技工作者片面地把其中的“科学”理解为自然科学。诚然,自然科学对社会生产力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没有社会科学技术如法律、政策等强大政治文化系统及哲学的支撑,自然科学技术也会成为一种怪物,何谈第一生产力?因此,以科学方法对待实际问题,也是我们党先进文化的重要课题。
  其次,要克服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目前我国尚处在科学方法还不十分普及,应用范围和程度还亟待扩大的阶段。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当前要大力推行科学技术,但并非是与人文主义对立的科学主义,而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基础上推进科技进步,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相容性的发展,是先进文化的发展。混沌理论研究表明,在复杂的社会非线性的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将会带来系统状态的巨大偏差。其深刻的启示是:当代社会面临的环境、社会、经济等问题,都有可能在微小的不确定因素干扰下引发重大的矛盾。因此,运用科学方法,加强对社会的必要干预和调控是十分重要的。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经济和社会问题等,既是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也是社会和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些问题的解决已超出科学技术能力之外。只有综合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哲学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形成解决世界难题的最佳方法。追查这种先进的方法,也就是在发展先进文化。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发展先进文化,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能更好地让广大群众懂得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进化,灾难的形成,养生保健等科学道理,使大家真正明白科技与财富、健康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总之,坚持科学方法,加强全面发展,是拓展先进文化的根本。
  3、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根本目标。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应,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因此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7]。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本来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就不领先,如果实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球背景下再丧失掉环境优势,就有可能陷入弱者恒弱的窘境。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清洁生产无疑是一种先进生产力  [8],可持续发展文化无疑是先进文化。
  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建立在对工业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以人文社会科学为起点,以自然科学和技术为对象,集中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具体运用的先进文化,是知识经济文化观念的强大后盾[9]。未来的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在其实质上就是科技经济,是科技经济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实现的必然结果  [10]。对此,可持续发展为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了新的内涵同时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可以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通过道德风尚的建设,引导人们对社会、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和本位主义,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深刻领会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以科学精神为桥梁,把当代高科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相整合,我们党就能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注释与参考文献
  [1][7] 匡国珍。对“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考[J]。北京:社会主义研究,2001,(1):39;40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2
 3]韩文甫,纪德尚。科学价值创造的文化教育条件探析[J]。郑州: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51
  [4]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1998-05-04
  [5]阎献晨。文化生产力与科教兴国[J]。长沙:湖南社会科学,1998(4):64
  [6]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307
  [8]傅晓华。清洁生产是一种先进生产力[N]。北京:中国经济导报,2002-01-15
  [9]傅晓华。当代科技与先进文化的整合中倡导科学精神[J]。乌鲁木齐:实事求是,2002(3):64
  [10]刘冠军。论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规律[J]。太原: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2):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浅谈高中学生识认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