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复杂性思维与我国教学理论的创新(1)(2)

2017-08-30 05:13
导读:三、教学论学科中的复杂性问题 用复杂性思维审视我国主流的教学理论,将会发现其中的许多概念、命题、原理及其逻辑关系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与困境

三、教学论学科中的复杂性问题

用复杂性思维审视我国主流的教学理论,将会发现其中的许多概念、命题、原理及其逻辑关系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与困境,有些观点不得不要重新确立。之所以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与研究者对教学论学科的复杂性认识不够有关。

第一,学科性质的复杂性。

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体系的重要分支学科,必然具有教育学体系的一般性质和基本规定,同时也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特点、性质与功能,比如在价值品性上具有非中立性和多元性,这是教学论区别于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特点。从中外教学论思想发展的历史来看,有关教学论的学科性质之争由来已久,一直未达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在今天看来,教学论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同时由于学科基础的多元性,又具有交叉性学科和边缘性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论具体的研究工作中,由于介入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带有客观性、描述性、说明性和价值中立性,因此也有可能出现某些自然科学的特点。有论者称教学论应该借鉴医学的学科特性,向处方性与规定性方向上发展,以便使教学论更好地面向教学生活,为教学实践服务;也有论者称,教学论的语言应吸纳诸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符号化、象征化的特点,从而建构一个稳定的学科概念体系与理论演绎体系,并视之为学科成熟的标志;还有论者称,教学论要直面生活,或要实现由理论向实践应用的根本性转变,淡化教学论的理论品格。我们认为,这些理论诉求是对教学论学科性质的简单化认识的表现。在把握教学论学科性质的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持客观的态度,坚持科学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排斥主观性,应对教学系统内的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各类价值取向作出理解性的理论阐释。这是教学理论创新的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创新不是由此及彼的简单化转换,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

第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我国有关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的看法,尽管存在文字表述上的不同,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其一,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教学基本规律(规律说);其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现象(现象说);其三,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问题说)。不难看出,这些表述是过于宽泛与含糊的。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学现象与一般的社会现象具有类似的性质与特点,有时也与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某些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和可量化性,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对其加以实证与说明。然而,教学活动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和人格心理及行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世界的特性,更多的是具有自然物质世界所不具有的复杂的特点,比如主观性、偶然性、自我调适性、非量化性等。教学行为更多地是个意义与价值的世界,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加以描述,无论是“规律”,还是“现象”与“问题”,都必须通过体验与理解等复杂的方法才能把握。马克斯·韦伯曾说,“在社会科学中,我们关心的是心理与精神的现象,而关于这些现象的移情理解无疑是与一般精确的自然科学的方案能够或力图解决的问题明显不同。”[6]教学活动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物质化过程,而是一个人心理与精神自组织过程。教学的规律、现象与问题也不是一个纯粹的事实世界,而是一个文化与价值的世界,具有强烈的个体性、多元性、习得性色彩。

第三,研究方法的复杂性。

教学理论的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必然有许多与自然科学研究相通的地方,有必要借鉴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比如实证的、量化的、归纳的方法。同时,由于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要追求自身更为复杂的学科旨趣与使命,也必然要求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和多元性。克劳斯·迈因策尔说:“复杂系统探究方法可以是一种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消除其隔阂的方法”。[7]从总体上说,教学世界作为意义与价值的世界,涉及人的主观方面,与人的信念、世界观、兴趣、思维、情感、意志等密切相关,具有较浓的偶然性、模糊性、非线性与不可还原性。因此,教学理论研究不存在像自然科学那样强烈的、普遍有效的、线性的、逻辑化的因果关系,必须借助于人与人的交往与语言来加以理解、解释与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理解者的主观认识与作为“文本”的客观事物之间达成一致与融合,才能获得教学文化世界的理解与解释。教学意义的社会性生成,“存在着一个从个体经验到经验交流的共同媒介之间的‘语义上升’过程”,[8]这也是一个教学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学理论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理解性、批判性、主观性、多元性和非积累性的特征。

四、用复杂性思维推进教学理论的创新

教学论学科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同时还可能表现在研究范畴与价值取向的选择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上。教学论这些复杂的学科特点,内在地要求用复杂性思维去推进我国教学理论的创新。

(一)超越还原论的思维,实现多元化的研究

教学理论创新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的选择,是针对现实中反映出来的各种利弊做出的符合时代价值取向的选择,并包含这一时代要求的价值理想。我国当代主流教学论并未从根本上摆脱还原论的研究定势,企图从复杂的教学现象中抽象出一个本质的东西,比如教学的本质、课程的本质、德育的本质等类似研究,从而陷入还原论思维,难以得出创新性的见解。多因素、多变量、非线性的教学现象,动态的、不可逆的教学过程要求教学理论研究对一切问题要保持开放的、多元的价值态度。因此,在研究中超越还原论思维,走向多元化的理论价值取向是教学理论研究创新的内在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做出最佳的价值选择,取决于是否具有突出“人”的地位的教学价值观念和能否建构起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价值评价体系。

(二)超越基础主义和狭隘的学科边界意识,加强多学科的协作

在教学论与其他学科关系的认识上,存在着两种不良的倾向:一种是过于强调教学论的基础,比如哲学的基础、心理学的基础等等,带有基础主义的研究倾向;另一种是过于强调教学论学科的独立性与学科的边界性,把自身置于狭隘的学科框架之中。我们认为,教学理论的创新极有必要对这两种倾向予以超越,加强不同层次的多学科的共同协作,包括教育学内部的各分支学科,也包括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抑或在自然科学上,也应加强方法论的借鉴与引进。教学理论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学科独特性,创新需要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但面对极为复杂的教学现象或问题,仅靠教学理论工作者内部力量是非常不够的,甚至是完全行不通的。教学理论创新要求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主体的共同参与,把多学科的协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高效运行的学科研究共同体。这是21世纪我国教学理论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超越宏大叙事,关注小型叙事的理论话语方式

利奥塔曾断言:“当代社会与文化在后工业社会中和后现代文化中,知识的合法化问题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形成的。宏大叙事已经失去了它的可靠性,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统一方式,也无论它是何种形式的元话语形式。”[9]目前,我国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合法化主要是通过一整套的宏大叙事得以实现的,其中最主要的形式便是思辨式叙事。在复杂性思维看来,思辨式叙事得出来的结论往往造成权威意识倾向,这种通过语言传达的“共识”常常带有压迫性色彩。在宏大叙事下的研究结果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理解和共识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语言情境,同时这种“共识”也损害了语言游戏的差异性,使语言游戏同质化。为了反对宏大叙事的以一体化、统一性为特征的合法化模式,利奥塔提出用小型叙事取代宏大叙事,强调语言的不确定性、异质性、多义性等。这样,就弱化了“作者”的权威地位,凸显了“读者”理解的权利,从而使研究结果真正实现合法化。

(四)超越权威结构,加强批判意识

复杂性思维视“批判”为批判简单性思维的前提。超越简单性,批判现行研究的思维方式是必要的。1991年,吉罗克斯(H.Giroux)与阿罗诺维兹(S.Aronowitz)合著了《后现代教育:政治、文化与社会批判主义》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大转变。吉罗克斯等人的批判研究启发我们:关于教学理论的简单性研究是把主流文化或权威意识强加于边缘文化或民主意识在教学领域中的表现。我们应该用“批判”来构建“边缘教学论”或“批判教学论”,从而实现尊重教学研究各理论观点差异的目的,运用文化和价值批判的观点在教学理论研究中创造一种超越简单性的新形式。“文化不应被看作是单一的、不变的,而应是多元的、异质的边缘场所,不同的历史、语言、经验和声音混杂在不同的权力和特权的关系中。”[10]因此,教学不应看作为统一的、不变的,而应是多义的和具有解释张力的概念。大众化、边缘性的观点应在公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中受到充分的理解与重视。教学理论也应在肯定不同对象、不同民族、不同地域范围、不同性别与年龄等差异的基础上确立不同的研究的体系与范畴。

(五)超越“意识范式”,重视“语言范式”的转向

毋庸置疑,教学理论研究的不同的共同体之间存在不同的信念与研究价值取向。但是,无论是归纳实证主义范式,还是逻辑演绎主义范式,企图逼近人为预设的真理,只能说是一种研究的自闭现象,是不值得依赖的。关键在于:在研究范式上突破现代主义,依据不同的共同体重新开辟新的研究范式,塑造研究范式的多元景观。为此,我们应借鉴语言分析学派的观点以及当代解释学的研究方法,以“语言范式”超越传统的“意识范式”。这种范式的转向标志着:研究的焦点不再集中于认识主体与意识内容之间的关系,而是转向语言学的讨论以及讨论共同体之间的活动与关系。“意识范式”转向“语言范式”是极权走向民主在教学理论研究上的重要表现。

综上所述,复杂性思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创新的一个新视角,更重要的是一种方法论。它启示我们:教学理论的使命,不仅仅是为了指导教学实践,更应去解释与批判教学实践,最终让人们忘记理论文本的“符号”意义而从容地走向教学生活。

① 对复杂性的提法,理论界存在复杂性科学、复杂性哲学、复杂性思维等几种表述形式。笔者认为,在复杂性科学与哲学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用复杂性思维更能体现其理论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参考文献:

[1]刘刚.复杂性科学与组织管理[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价,1999,(3):8—13.

[2]吴彤.复杂性研究的若干哲学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11—15.

[3]欧阳康.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J].哲学研究,2002,(7):23—30.

[4]Sarah Smitherman.Chaos and complexity Theories:Creating Holes and Wholes in Chaos and Complexity,The collection of Papers to the First World Curriculum Studies Conference(Ⅰ).2003.293.

[5]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J].教育研究,2003,(4):43—47.

[6]〔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杨富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4.

[7]〔德〕克劳斯·迈因策尔.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精神和人类的复杂动力学[M].曾国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2.

[8]郭贵春.后现代科学实在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66.

[9]〔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57.

[10]H Giroux,S Aronowitz.Postmodern education:Politic,Culture and Society Criticialism,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1991.7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投影教材的建设与发展简述(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