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2 加强心理相容,促进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否充满爱意和关切,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其作用直接反映在实际的教学效果中。在遇到难度较大的练习时,教师要加强保护和帮助,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完成动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锻炼热情和积极交往的情感,同时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的良好形象和确立威信,靠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切实做到尊重、关心、爱护、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就能保证体育教学和育人活动的正常进行。
3.3 提倡合作,避免消极影响
由于体育竞赛本身是竞争性很强的活动,在为了一个集体的共同目标时,几个小组之间可能出现竞争,小组内部成员则会出现高度的合作。体育教育中学生间的相互交往,不仅可以密切同学间的关系,发挥每个人的体育特长和动作技能,还能发挥体育特长生所独具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体育教学中,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除了教师的引导外,还应该注重团体间、小组间、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不同时期、场合都应强调真正有价值的竞争,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选择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利的一面,避免消极的一面,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发展。
3.4 拓展教材与教法,培养交往能力
在教师确立各个学习内容的学习目标后,课堂教学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起主持课堂教学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情感支柱。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和沟通。
3.5 消除“霸权”现象,重绘体育教育的色彩
同构师生平等表达的空间,消除语言霸权。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教师都要跨越与学生的年龄、地位、身份、经历、经验的鸿沟,学会“倾听”,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让师生之间在知识和精神方面形成碰撞、接纳、融合的共生状态。托起学生的个性化平台,消除情感霸权。体育教学中要避免学生盲目产生“从师”、“从众”的心理,要敢于挑战教师、挑战同伴、挑战自我;同时还要避免练习、活动形式单一,要通过激励、竞赛、游戏等手段让枯燥的练习内容轻松与快乐。让思想冲破牢笼,消除思想霸权。不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思想要冲破牢笼,走下“神坛”,放弃“权威”,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落到实处。
3.6 创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营造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
体育教师要跳出对学生评价的单一、固定的模式,评价方法向多元化发展,采用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多样、开放的评价方法,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潜能以及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对原有的评价方法进行完善,并尝试运用成长记录评价、日常行为观察、实践操作等新型的质性评价方法,努力创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营造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师生之间因评价不当而产生的障碍。
3.7 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优化师生情感关系
3.7.1 利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3.7.2 选择适宜的谈话地点
心理学家拉尔夫·泰勒著名的试验“居家优势”证明: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与人交谈比在别人的环境中交谈效果好,更能说服别人。对学生也是一样,和学生谈话前,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一个对教师自己有“优势”的地点,这个地点往往就是办公室。把学生找到办公室,这本身就有一种环境优势和心理优势,说服学生不就更容易了吗?
3.7.3 选用良好的教育方法
1) 多用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谈话。2) 采用先扬后抑的方法,把批评寓于鼓励之中。3) 关注学生的感受。
3.7.4 严禁使用学生厌恶的谈话方式
经过调查,学生厌恶的谈话方式是:1) 唠叨型;2) 迁移型;3) 提审型;4) 揭丑型。
4 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障碍消除的心理效应
4.1 有利于改善课堂心理气氛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因素,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生依赖老师,愿意向老师打开心扉,按老师的指导进行创造性的行动,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现代的体育教育更主张师生之间建立双向的信息交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他人、尊重他人、宽容、善良、同情、友善、自尊、自信等。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心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形成社会化水平更高的品质,如助人、有理想等。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则导致学生孤僻、冷漠、自卑、冷酷、嫉妒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会成为学生今后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范式,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姚金清. 成功家教50 法[M] . 北京:海潮出版社,1999 ,9.
[2] 耿向东. 教师的科学思维[M] .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3.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走进新课程[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4]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 运动心理学[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8.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