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群体调查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些历史内容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搜集材料,进行社会调查,从而开拓视野,增进对历史认识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将学习和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使历史课堂由封闭到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内容的学习模式,把学生被动接受史实的学习过程变为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理论依据
群体调查学习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为基础的活动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特征的研究。并借鉴了史学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直接来源,认识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发生,也只有依赖于实践的推动才能发展。”从这一理论出发,借鉴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的认识过程也是活动的观点,我们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活动过程,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基础。群体调查学习模式,能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历史认识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发展。
(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明显增长。他们精力充沛,充满热情,富于创造力,求知欲旺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逐步加强。他们特别喜欢争论问题,愿意提出创见,往往不以现成答案为满足。在群体调查学习模式中,由学生自己搜集、分析历史材料,自己探索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并通过讨论交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这一学习体验过程,适应了中学生喜欢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问题的心理特征,满足了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历史学家常以社会调查的手段,获得民俗、传说、口碑等资料来证史。把这一史学研究方法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触摸历史,增进对历史的直接感受,把历史与生活、历史与学生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二、教与学的策略
(一)调查获取历史材料
学生要学习的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它不可能在实验室中再现,也不可能直接观察。人们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材料,但是历史和现实之间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现实生活中总保留着历史的遗迹。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从一些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目睹者那里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搜集历史材料,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感到历史是真实的,从而引起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参加调查活动,得到教材中无法得到的材料,把活材料与教材的死文字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引发思考,得到启发。我国古代教育家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调查获取历史材料;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历史材料,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使学生学习搜集史料的方法。改变教材是知识唯一来源的传统教学观和学习观。
(二) 运用材料分析问题
调查作为一种活动方式,使学生获得了历史认识的依据——历史材料,而调查的目的不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运用这些材料分析问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智力在一切阶段上都把材料同化于转变的结构,从初级的行动升华到高级的运算结构,而这些结构乃是把现实在行动中或思维中组织起来,而不仅是对现实的描摹”。学生学习认识历史的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要让学生把调查获取的历史材料纳入已有的图示中,必须对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和运用。运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的主要步骤是:(一)辨别材料,去伪存真。(二)弄清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问题。(三)进一步探索为什么?经过以上三个思维分析过程,首先让学生搞清楚问题“是什么”。进而思考“为什么”,再探索出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懂得历史学习方法。实施方法:第一,让学生进行调查后的思考,使教师了解学生调查后对一些问题的想法和看法,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探究精神。也为教师提供教学依据。第二,组织课堂讨论,可先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调查情况,然后就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探究性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教师要做好讨论的指导工作,精心设计讨论题;随时给学生补充一些史实材料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创新思维。
(三)建立知识结构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论必须详细规定将大量知识组织起来的方式,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而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佳途径是建立知识结构。什么是结构?结构主义认为,现象有许多成分组成,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是结构。建立知识结构是群体调查学习模式不可缺少的教学策略之一。在调查活动中,学生了解的历史现象是某个历史问题的反映;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也是局部的认识。建立知识结构,把握对历史问题的整体认识,便于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建立知识结构的关键是分析挖掘各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