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显然,创造教育中的创造力是指后者。创造力最本质的涵义是“创新”,而创造教育中的创造力的“新”仅仅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而对社会、对他人来讲并不一定是新的。因此,这种创造力也可称为自我开发的创造力。在历史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开发的创造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探索,总结出一条可操作的重要途径,就是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在激疑、置疑、解疑、存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趣激疑,是培养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引趣激疑,就是通过教师的情境激发,让学生在感到兴趣的同时发现问题,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它经过两个阶段:激起兴趣和引起探索。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易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因此,这两个阶段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结合教材特点,生动地叙述能引起疑问的史实,引导学 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学生急于知道的是“五四”运动的过程,尤其是对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感兴趣。而实际上,“五四”运动是在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材料。为此,我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首先,我引导大家回忆“府院之争”及我国派十五万华工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的过程,着重指出中国也算是个战胜国。然后,又着意讲解在“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被重新瓜分的辛酸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提出了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却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从而取得很好的激疑效果。历史教学中的激疑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时时有疑,处处有疑,使之“学则须疑”。人类历史的纷纭复杂,有无数启迪人们思考的问题,教师应当激发学生思考,以期探讨。
学会置疑,是启发学生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教学中,一旦学生的疑点被激发之后,能把疑问的意思表达完整的却很少,所提问题一般较为零碎、杂乱乃至平庸、离奇。例如,在讲解“保路运动”时,学生对清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的政策是卖国政策这一观点产生了疑点,但又表达不清。有的问:“清朝政府为什么要卖国?”有的问:“清朝为什么把铁路收归国有”?有的问;“四川人民为什么反对铁路收归国有?”等等。这些问题,从个别角度看,都比较简单,作为置疑要求,是低了些。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由一个疑点激起的发散性思维不会是一个模式。应当通过复合思维过程,让学生思路理顺,搞清哪些在教材中有现成答案,哪些值得研究,哪些不值得研究,哪些暂不需要研究,训练他们分析判断的能力,教学生掌握一些起码的置疑方式。置疑的方式是很多的,有横向的、纵向的;正向的、逆向的;求同的、存异的;分析的、综合的等等。例如,关于“铁路国有”的疑点,可以这样置疑:“铁路收归国有不正是体现了国家主权吗?为什么却说成是卖国的呢?为什么说成是帝国主义掠夺我国权利?”这就是层层递进式的置疑,更能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再如,在讲“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时,我重点交代当时林彪选为党的副主席。并在党章中规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按照逻辑推理,学生自然会提出:“既然是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为什么还要迫不及待地‘抢班’夺权呢?”引导学生探索原因、主动认识历史背景。这种提问的质量较高,有利于开启思维机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