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教育价值轮回——中国教育发展史浅思(1)(2)

2017-09-01 01:06
导读:对中国现今教育的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1月18日,在辽宁省丹东市锦江公园的狮笼里,两只活泼威猛的狮子相继死去,在临终前,两只狮子痛苦了好长
对中国现今教育的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1月18日,在辽宁省丹东市锦江公园的狮笼里,两只活泼威猛的狮子相继死去,在临终前,两只狮子痛苦了好长一段时间,据事后丹东市动物园检疫站出具的《动物检验报告书》是这样写的:“狮子肺部出血,气肿,边缘出血严重,头颅内出血,腹内发现氟乙酰胺剧毒化学物质,为中毒死亡。”据现场有关调查发现的情况,此次事件为人为投毒导致狮子最终死亡。
2002年的某一天,在西安市的双水磨小学里,发生了一场悲剧。该校一个只有7岁的一年级学生涂迁,因为没有完成规定的作业被罚在教室外补作业,而天性好动的涂迁因一时贪玩不慎跌入水中被活活淹死。事故发生后,该校从校长,班主任到学生一口咬定涂迁当天没有来学校上课。其中一位就是涂迁的同桌同学。然而这个世界上毕竟还存在一丝希望的灵光,一位涂迁的同学公布了实情的真相:当涂迁事件发生之后,学校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造假行动,从校长,老师到班主任,他们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竟集体教唆孩子们说谎。
以上两个例子不过是现今社会中常发生的事件,但它又一次次地向我们敲响警钟。中国的教育,你怎么了?

二、“教育”的概念

  关于教育的定义,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学者从各种角度对教育是什么都做过尝试性回答。我国的蔡元培先生提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就认为:“教育是美好生活的准备。”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种种释义,各有千秋,都从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门。让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的教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发面的自由。”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由以上概念看来,教育是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那么,教育的本质意义又在于什么呢?

三、教育的本质

  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探索从孔子到今天,也有几千年了,但人类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在不断发展,因此对教育本质的研究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意见一致的,就是认为教育应具有按意图主动影响他人的作用。
《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其对“教育”的定义,包含有由“上”对“下”实行影响和意义。一次,这个说法与我们今天所认为的教育是一些人有意图的影响另一些人的活动的意义接近。
  1657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他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开宗明义指出,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发展了亚历士多德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尔》中提出教育就是要让儿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因此,我们看到国外的教育学家多注意被教育者的发展,这种发展可能受到了被人的影响,也可能没有受到别人的影响。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国外的教育并不是一种强调教师按既定目标的影响学生的教育。
可见,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的。强调教师按既定意图影响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育的本质特性,这只是中国教育的一个传统特色。就个人而言,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完善,是人从不完善走向文明、完善的一个过程,应该是一种综合的教育过种,培养文明、杰出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余者应该都过程、手段,当目标与手段不一致时,我们都知道应该调整手段,当然,前题是目标必须正确。

四、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1989年3月4日,邓小平同当时的中央负责人谈话,指出中国不允许乱。同时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得不够。”弹指一挥间,16年过去了,让我们看看中国的教育现状吧! 中国大学排名
  反思之一:溺爱,中国家庭灭杀孩子的头号刽子手
  每当我们踏过校门口,会发现中小学校门口每到中午、下午放学时间,都在上沿着当年八路军进城时的热烈相迎的盛大场面。无论是寒风肆虐的冬天,还是酷暑难当的夏天,这一出出戏是常演不衰的。我们称之为“陪行”。
  夜晚来临,看到对面楼里的灯还亮着,桌前坐着一名学生模样的孩子正在写作业,旁边的母亲正坐在一旁,不是为孩子驱赶夏日蚊蝇。我们称之为“陪读”。
  每当还暑假来临时,我们会看到许多父母手里抱着古筝、手风琴、电子琴等,领着孩子去各个辅导班去学习。教室里,孩子们继续着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劳作,而父母呢?却在校门口呼吸着污浊空气的同时,幻想着从孩子的琴声中飘出帕尔曼式的悠扬与激情。这也许就叫做“陪练”吧。
  这种“三陪”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司空见惯了,孩子们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锦衣玉食的生活,孩子们在家中学步到任何生活技能,又谈何将来的伟大人生呢?中国的家庭教育已经严重变形,比起美国、日本,我们落后了许多。还记得中日青少年的野营生存较量是以中方青少年的惨败而告终的。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能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但家长在其中有做了些什么呢?运动会帮助孩子请假,军训时找医院开假证明,这样的孩子能够在现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吗?
  我想说:不要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了;不要再让孩子背负一个原本不属于他们心灵的重担了;不要再等到悲剧发生是咋哭声中呼喊你们的爱子爱女了……
  反思之二:中国“格式化”的教育
  看着中国学生在世界各项竞赛中获得金奖的确值得我们欣慰,但我们的学生从没有获得诺贝尔大奖也是不争的事实。难道中国学生却是缺少创造力,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一些问题呢?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走进中国的教学课堂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格式化”的过程。所有的人都在全力以赴的记忆那些僵死的、芜杂的公式,使用同样的方式说话,用同一个模式去思考问题,做同样玩文字或者数字的游戏题目。于是“生产”出了大量思维僵化、创造力枯竭的学生。看看试卷上一样的答案,看看画纸上一样的图案,这难道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国家自然科学奖曾4年出现一等奖空缺的现象,不又说明了我国教育的僵化吗?
  看看中国所谓的“天才”、“神童”,又有谁创造出了第五大发明?他们成为了学习的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看着三四岁的孩子背出柳永的《雨霖霖》,我得很想问,他们真得很想问,他们真得明白其中的意思吗?还是只是在充当记忆的工具?
  醒醒吧!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一个个会发音“电子辞典”,而是能够创造美好生活的人哪!虽然这些年我们在不断地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还是根深蒂固,所以我们应对自身的教育进行自救。
  教育不单单是靠老师传授知识,还要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身教育的相互配合。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是的,真教育应是在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教育,是自身对自身的理解;是老师对学生的理解;是家长对孩子的理解;是人类对社会的理解。人格只能用人格来铸造,情感只能以情感去点燃,只有拥有一片奉献之心、一片理解之心、一片平等之心、一片责任之心,才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请问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反映了哪些哲学原理?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当前中国教育中的主要矛盾。
在中国,应试教育可谓是源远流长:自隋代创建科举制度直到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的一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科举始终是大批文人学子踏上仕途的唯一途径。而自明朱元璋制定八股文以后,科举考试的应试色彩愈发浓烈。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使应试教育达到巅峰。但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快显现: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重分数,轻发展;重少数,轻多数;重知识,轻能力;重死记硬背,轻灵活运用;重应试学科,轻视其它学科。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使备种教育因素不协调,造成了学生学得死,负担重,甚至畸形发展。
就在此时,针对应试教育的缺陷,素质教育正式提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基本素质)。至此,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正式展开。
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非对立,水火不容,它们既有不同点,又同时有着相同点。
差异:一、目的差异,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应试教育就是选拔淘汰教育,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思想道德教育。体育活动、劳动教育。
二、功能差异,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学校能够紧密地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未来趋势,预测对人才素质和人才结构的要求,构建更加贴近地方实际的教育体系和目标。
三、个性发展差异,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发展缺乏重视,而素质教育,要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充分的发挥,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
四、质量观差异,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质量的好坏通常与升学率挂钩; 素质教育认为教育质量的内核是学生素质,教育质量不能单靠考试分数去评价,而要看学生全面发展的水平,看学生个性发展情况,看学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五、能力差异,未来的人才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能适应社会竞争,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应试教育所选拔的学生当中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偏差;而素质教育则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同时,辨证地去看待问题,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必然存在着相同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方法,其本意均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间的矛盾必然会推动教育形式的进步发展,而发展的路程又必然是漫长而曲折的。所以,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这两种教育方式还会共存较长的一段时期。“实施素质教育要有长远眼光,要有虔敬之心。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素养,将是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它既不象经济投资那样可以立刻见到实效,也不象“应试教育”那样通过一系列的试卷、分 数“立竿见影”,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态度来看待素质教育。教育决策者和实施者不能没有长远眼光和虔敬之心。”1 同时,要对现前的制度加以改革,使应试教育平稳地向素质教育过渡,确保办学质量,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由来已久。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今天的“黑色五月”,“考试”依然做为一种近乎是唯一的选拔和认可方式,充斥着中国。应试教育的模式一直在延续,尽管关于教育改革的呼声不断,素质教育也已从有关部门的案头提上日程,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素质教育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教育模式需要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期间,应试教育依然以它的某种方式决定着一部分人的命运。
在古代,人们很难去对一个人的综合文化水平进行一个客观而清晰的认定,科举制度的应运而生,不能不说是时代的产物,在当时的社会状态和形式下,它是一种有较为有效的考核模式,也使绝大多数人接受,尽管在“乡试”“殿试”“进京赶考”中有不少人名落孙山,乃至部分人家破人亡,但迫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压力,人们不得不认可这种方式,并为了通过这种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悬梁刺股”。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而在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人们越来越感到“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从古至今,无数学子,尤其是平时成绩优异,被老师和同学看好的学生,在考试中由于某种原因(怯场、带病考试、发挥失常等)而被拒之门外,从此,命运也由此而改变。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考试只能做为一种临时的考核手段,它只能是考生在某种状态下的一种表现,而很难全面的反应一个考生的综合水平整体表现出来。
关于教育模式的改变,早就有人提出,目前有关部门也在积极的倡导实施。无奈,“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素质教育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取代它,这个过渡将会是漫长而复杂的。
……
只有教育模式的改变,才能有更多的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对多媒体网络条件下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