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学习者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是认知发展和学习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学习者身心发展和学习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元素。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合作学习的互动观是一咱先进科学的互动观,是对现代教学互动理论的发展。它让学习者在互动与交流中“共同”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充分发爱国学习者的潜能,对人的认识、情感、技能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促进学习者认知过程的重建,提高学习者思维的自由性、灵活性,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增强学习者的团队协作意识,对团体产生参与感、认同感、归属感、亲近感与依赖感,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协作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其表现出来的自发性、合作性、高效性、交互性、多样性一直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望尘莫及的。
4、以提高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整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持续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它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因此必须要有一套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与其相适应。课程整合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对传统的教育评价实现了质的突破。
(1)强化了自我评价与调整,新课程标准指出“自我评价是体现学生评价中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认知心理学也认为,学生自我评价与调整是其综合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者在起点时就明确知道自己在达到终点时的评价标准和内容,自己在学习的进程中不断与评价标准和内容对照,并通过在终点进行达标与否的评价、反思、调整,最终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自我评价与调整既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目标。课程整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一步,学习成了学生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2)关注了个体差异,传统的教学评价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因此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取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这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事实上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有鉴于此,课程整合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它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的全新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学习群体之间的竞争,使得整个评价的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达向大家合作达标。指导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学生提高的目标。这样的评价体系具有很浓厚的人性化的色彩,它把学生的利益与需要放在了第一位,这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与人性化。
三、课程整合贯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1、课程发展的需要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真正的知识理解与学习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它依赖于良好的学习环境来满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需要,这种环境是单纯的课堂教学难以企及也无法实现的。因此,传统的课程教学发展到今天,需要对自身进行革命性的变革,需要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引进来、融化掉,并使其最终成为课程教学发展与突破的动力和保障。
现代教育和课程理念的发展需要突破“讲授”和“课堂”这两个狭小的概念,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色彩应该越来越浓厚。首先,我们培养的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知识型人才,决不是一台仅仅可以产生动力的机器;其次,学习不是个体实践的过程,而应该是与社会的融合统一,是与社会文化生活整合为有机整体的和谐、自由、幸福的发展过程。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促进了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模式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向教学生产力的转化,其信息化、民主化、科学化、人文化等丰富的内涵是传统的课程教学所不具备的。因此,课程整合贯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课程发展自身的实际需要。
2、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21世纪高校科学与人文教育研讨会”上,很多教育专家达成这样一种共识:“科学与人文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有各自独立的价值与功能,是统一的人类精神活动的两个不同侧面。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健康发展和个人精神完善必不可少的条件。”应该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实现发展型号人才培养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受教育者在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而这个目标充分体现了科学和人文的统一,只有二者浑然一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全面发展和自主发展的人。
3、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大批追求真理、立志报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一代,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与强烈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只有真正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国家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巨大作用。
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整合”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才刚刚起步,它本身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教、学双方与整个社会群体的人文关怀,需要实施操作者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新的教学方式,它既是基础,又是目标,只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注入学生的素质,才能使每个学生成为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有用之才,也才能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实现民族复兴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2、钟启泉.崔允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12.(1)
4、冯秀琪.徐红彩.浅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1.(5)
5、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
6、朱广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与实践----访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03.(3)
7、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8、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上、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9、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的质量控制与评价[M].北京:教育发展研究.1999
10、吴钢.现代教育评价基础[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