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课程整合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1)

2017-09-05 01:4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课程整合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

[摘要]: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科学技术服务于人文教育的全新尝试。本文从理性精神、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等方面论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的实际状况,旨在说明“课程整合”对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时代意义和重要作用,以期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引起重视与推广。

[关键词]:课程整合;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院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自理信息的能力。”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勿庸置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了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的工具,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构建既符合教学规律,又符合信息时代需求的整合型教学,成了当务之急。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继承传统学科教学富含人文素养优势,同时又展现时代科学精神的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

一、课程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同需要

什么是科学精神?简单地说,科学院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院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创造的,表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反过来成为人们追求真理时的科学指导。在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社会,科学精神表现为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竞争包容的协作精神和执著不懈的敬业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社会与自身的认识、发展、完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它用来规范、指导、约束人类社会与人自身的各项活动。集中表现为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反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人类高尚的、善良的、健康的精神。现代社会倡导弘扬人文精神,就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努力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努力使客观的现实社会适合人的主体需求和满足,同时还要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人类社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无不打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烙印,它们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如果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比喻为一只前进中的舟船的话,那么科学院精神与人文精神则是它的双浆。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整合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则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则为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承载科学精神的信息技术与蕴涵人文素养的传统教学相互整合,成了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二、课程整合如何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学习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双重教学目标: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整合的首要任务是打破传统的单一课堂教授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互动的师生与教学关系,使教学活动成为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人----人、人----机之间的良性互动,并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信息的交流与升华,从而实现知识的积累与人格的完善。作为教育的核心,培养学习者高尚的人文素养依然是现代教育的基础,而科学精神则成了现代教育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成功的课程整合在以下四方面体现着这两种精神的融合。

1、以提高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自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格局,从课程设置到教材编写,从授课方式到授课内容,都出现了跳跃式的进步。课程整合适应了时代变化的要求,探索并建立一种通过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自主发现、探求学习,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以下几个指标的操作与实现: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参与设计并制订学习进度与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学会自主发现、探究学习,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习者这种良好的理性精神与学习意识,既有利于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的形成,也顺应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2、以提高信息研判、表达交流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走向开放的整合型号教学,学生面临的不再是简单而有限的书本知识,我们的教学也不能再像小鸟喂食一样精挑细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我们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现有的教学方式和要求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整,学生对信息的研判与再创造能力必须得到迅速的提高。课程整合在实现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训练:

(1)信息分析,从丰富的信息中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参照老师或自己制订的学习目标判断其可信度,并对起初有用的部分进行分类;

(2)信息加工,将从不同中渠道获取的同类信息进行综合、归纳,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3)信息创新,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关联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现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结论,形成新的资料信息;

(4)信息交流,在传统的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面向其他受众与学习伙伴,就某些问题或观点进行联系、协作、沟通、学习,在交流中实现自身与他人文化素养的双向提高。

在信息的分析与加工阶段,批判地处理信息是学习者科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对信息的检索方略,对所要利用的信息源,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容都能进行逐一的评估;在接受信息之前,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与陈述的准确性,能够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识别信息中有根据或无根据的论断,确定论点的充分性。而在信息的创新与交流阶段,科学地处理信息则是学习者人文精神的重要特征,创设富有人性化特征的新的信息源,在信息交流中实现平等对待、协作互通、共同促进。这些精神的形成不仅要通过信息技术技能训练来培养,还要通过加强科学的分析与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实现。这是求知、求是、求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贯穿着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它要求学习者对形形色色的信息知识决不盲目地相信和接受,通过独立思考,理性思维,以一种合理的、怀疑的态度,让它们在科学理性的批判和审查面前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同时还要求学习者能够有理有据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囿于原有的知识框架,创造性地进行人文知识的交流与学习。

3、以提高交互合作学习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什么是学习?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对传统的“学习”提出了质疑。课程整合后,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直接交流,而是一个交互与合作的过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被教育者群体之间的互动成了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为交互合作学习提供了支撑平台,它支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习者提供了对同一问题的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课堂不再是获得答案的唯一地方,在协作交流的环境中,学习者互相提供信息、交流思想,通过竞争、协同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集思广益,最终完成任务。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没有课堂和时间的限制,有的只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竞争或学习伙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协商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习者的民主参与和自主活动,有利于促进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