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现代科学的日新月异,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日益增多,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必须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到较多的知识,即较短的时间里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所以,把多媒体技术引进到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加大信息量的传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高一物理 “波和波的图象”是中学物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建立不起准确的物理图像,对问题的处理总是停留在简单的记忆和模仿上。我们在讲解“波和波的图象”这一节内容时,运用了两套不同的教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测试。一套是利用常规教学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运用弹簧纵波演示仪和横波模拟演示实验等,讲解了波动的产生过程和横波的图象,最后利用投影仪进行了一些巩固练习。另一套教学方案上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下面着重介绍这一堂课的设计。
1。波的产生:首先我们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水波、吉他等乐器的声波,地震波、绳波模拟,并展示了许多生活中存在或能接触到的机械波,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情景,由此引导学生总结波的形成需要振动和介质。从而顺利引出了波的概念,并用音叉敲击的实验和说话时声带的振动进一步说明了产生波需要振动
2。波动的微观模拟:用多媒体模拟绳波的产生,并在绳上标记一些质点,让学生观察绳上这些质点的运动是如何的。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发现绳上各质点好象是被前面的质点“带动”起来的,而且各质点的振动频率,振幅相同,只是步调有先后,从而使通过多媒体更好地理解了波产生的实质:“波动”是介质中沿波传播方向上各质点“模仿”波源的运动,前一个质点牵动后一个质点,在秩序上依次落后所形成的一种运动形式
3.波的图象:根据前面模拟的波动产生过程,学生已在脑海中形成了波的大致形状和波的传递过程的情景,这时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使学生掌握波的图象,将波动产生的动态模拟进行“定格”即可得到波的图象,在不同时刻进行定格即可得到不同时刻的波形,从而让学生辨清波动图的物理意义和振动图的区别。通过对波动图和振动图的动态模拟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不同之处。最后让学生根据动态模拟思考如何根据波动图线确定某时刻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后有一部分已能自己从中发现规律,然后教师再指出用“波形平移法”标出下一时刻的波形,从中得出确定质点振动方向的一个方法。同样,我们还用电脑模拟了根据质点的振动方向来确定波传播方向的方法。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这一方法。
由于利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使课堂效率大有提高。因此,在讲解完这些内容后还进行了一定量的巩固练习,比第一套教学方案节约了 10分钟左右的时间
课后我们同学进行了意见交换,用第二套方案的学生很喜欢这种方式,有趣、形象,觉得内容很容易掌握。而另一套方案的学生中部分差生对波动的过程还是比较模糊,不太理解其产生的过程和实质,第二天课堂上我们对上节内容进行了十分钟的测试,批阅后发现,两班学生掌握情况基本接近,用多媒体的那班只略高了 1分多在一个月后我们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十五分钟的测试,这次两班成绩有了显著的差异,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那班平均分比对照班高出了6分多。
这类课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我们对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体会: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