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专业发展的范畴及其课程意义(1)(2)
2017-09-07 03:50
导读:1.教师专业发展观念的渗透作用 现实中教师各不相同,有学者根据教师的职业状态把教师分为三种类型:“生存型”、“享受型”、“发展型”[6]。这三种
1.教师专业发展观念的渗透作用
现实中教师各不相同,有学者根据教师的职业状态把教师分为三种类型:“生存型”、“享受型”、“发展型”[6]。这三种状态虽然受到物质环境的影响,但是真正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价值观念,它反映了教师对职业的态度和敬业状况,而教师的价值观念、职业态度和敬业状况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生存型”的教师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教。教师的职业仅仅是进入生活或是获取地位的一种手段。他们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看成是当作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他出于良心或出于无奈而不得不尽一份教师的义务,这样的教师只能算是一个不能深入体验职业情感的、毫无创造性的“教书匠”,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已经失去了热情和积极的态度,不可能对业务潜心钻研。教师这一职业对于他来说始终是一种异己的存在,他在职业中找不到快乐和幸福,无法融于自己的事业之中。
“享受型”的教师把以职业作为他们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在教师这一平凡的工作中享受着愉悦。他们只要一走上讲台,就激情荡漾,浑身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气。对他们来说,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吃苦也是乐。
“发展型”的教师怀着崇高的教育理想走进教师职业中。如果说“生存型”教师主要是从生计出发,具有功利的目的;“享受型”的教师主要是从兴趣出发,是非功利的;“发展型”的教师则是从自身和社会需要出发,是超功利的,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升华。“发展型”的教师不以现实的活动为局限,而以超越的态度,以实现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理想为追求目标,不以外在的强制为约束,而是以自觉的发展为动力。他们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职业生活中,并从职业中得到快乐和发展。他们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视教师职业为不仅给予也在收获的有意义的活动,以终身自我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于是,学习、教学、研究成为他们的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使他们的职业生涯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更成为他们个人幸福生活和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他们是研究型教师,是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活动的创造者。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虽然我们不能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教师的职业态度、在职业中的状态不仅影响他自身教学天赋的发挥,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
2.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示范作用
学校和教师无一例外地期望学生勤奋学习,积极探索,然而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如愿,个中原因既有学生自身因素,无疑也有教师的因素。教师自己就是一面镜子,教育不是动听的言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7]我们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自己的进步、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对学生教育的最好内容。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职业生涯中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楷模,如同春雨,润物无声。
因此,教师如果希望学生热爱学习,自己首先必须具有勤勉的从业心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敬爱和虔诚、专心致志、忠于职守。不仅把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作为体现人生价值的表现形式。教师自己在专业上不断进取、努
力学习、勤于思考、乐于研究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比空洞的语言说教更有意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8]。
3.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的互动作用
教师的进步,尤其是骄人的成果常常会让学生引以为荣,学生认同了自己的教师,就将教师当作了自己的亲人。因此,经常有学生说:“我们老师如何如何”地进行夸耀。《学记》云:“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学生一般都有具有“向师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学生都有尊重、崇拜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都希望教师能热情地、认真负责地教好自己。这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只要教师不以自己的言行败坏自己的形象,学生都会有这种倾向。即使个别学生没听从教师的教导,他的心目中也总感到不踏实,常常想到教师会怎样对待他,会不会批评他。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即便是不听教导的学生,也还没有完全失去向师的这种特点。正是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所以学生都会主动地向教师靠拢──在观念上靠近教师,在行为上模仿教师。由此观之,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和业绩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引以为自豪的资本。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反之,学生的进步对教师也会产生激励作用,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对教师有所启示,而且学生还拥有着教师所不会的知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9]“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0]。教师向学生学习自古有之,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9];在当今却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行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传统的受教育者(晚辈)反过来对施教者(长辈)施加影响的现象。这种“反向社会化”现象的出现,说明在急速的社会变迁背景下,不仅文化传承的内容有了极大的变化,而且亘古不变的文化传承的方向和形式也有了变化。美国著名社会
心理学家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这种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现象被称之为“文化反哺”[11]。“文化反哺”作为一种与传统的文化(社会化)模式相对应的新型文化传承模式,动摇了传统社会里长者为尊的地位,成人世界遇到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剧烈的来自子代的种种反叛和挑战。面对新新人类,教师必须抛弃“师道尊严”的传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适应新的教师角色,努力向生活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地自我升级,使自己的内存不断扩大,速度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真正成为“有源活水”。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专业发展牵引着学生的发展;反之,学生是教师成长的参照系,参照系的向前驱动,推动着教师的发展。事实上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榜样,还应该成为社会的典范,即所谓“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12]。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教师应当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模板;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率先成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典范。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7.
[2] 苏霍姆林斯基.与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85-86.
[3] 叶澜.新编
教育学教程[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5.
[4] 郑金洲.从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教师角色的变化[J]人民教育,2004(2).33.
[5] 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解与可行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2(1).50.
[6]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1-94.
[7]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24.
[8] 论语·子路
[9] 韩愈.师说.
[10] 荀子.劝学.
[11] 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
社会学研究.2000(2).52.
[12] 礼记·学记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