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教科书权威地位之必要性与可能性(1)

2017-09-07 02:5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论教科书权威地位之必要性与可能性(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教科书权威地位日渐衰落引发教师权威感的失落。对
摘 要:教科书权威地位日渐衰落引发教师权威感的失落。对权威的概念、特征、功能的分析使我们得出“教科书不是权威,但必须具有权威性”的结论。教科书权威性留存的可能性取决于编制立意与水平。
关键词:教科书 权威 权威性 
一、式微与惶惑
教科书权威地位日渐式微。评价教科书好坏的标准见仁见智,但也不乏共识:外在特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它不能代表教科书品质的全部。
现实恰恰在此方面犯了方法论上的错误。浏览晚近出版的版权不同、版式各异的中小学各科教科书,不可谓不琳琅满目、色彩缤纷、形式新颖,然而,与此相对应,对新版教科书[1]的非议也是空前的沸沸扬扬。既有对文字、插图错误、漏洞百出的指责,也有对内容采择换汤不换药的质疑;既有对编制过程仓促马虎的不满,也有对编制成员乌合难凝的批判。网络这一功能强势的媒体又使得以前往往被层层审查磨去凌厉锐气的非难言论得以以原生态迅捷传播,一时间,教科书成了千夫所指。
与此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资源内涵的拓展和教材多样化的倡导也使得教师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对教科书的依顺、盲从观念受到挑战。
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教科书从历来接受教师、学生、家长鼎礼膜拜的神坛上跌落下来。叶公好龙,当龙以高傲的姿态游弋于天庭时,叶公好整以暇地揣摩着它的风姿,偶而发现它的不完美,叶公会在心里为之遗憾着感叹着;当龙以谦卑的步履走进叶公的陋室时,当被告知人人都可以对这条龙发号施令甚至可以对它改头换面之时,叶公惶惑了:“这还是原来那条龙吗?”同样,当中小学教师面对着被告之可以畅意剪裁、尽兴发挥的教科书时,他们也惶惑了:“我们该怎么教?”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对这个问题作答不是难事。“首先,你们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其次,你们应该端正课程观;再次,你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又次,你们应该改进教学方法……”而千篇一律地,我们的原已超负荷忙碌的教师们在聚精会神接受各级专家、领导的培训后,他们问:“你们说得都对,但问题是,我们到底该怎么教?”
在这个问题上,学界忽略了教科书地位转变带给教师内心深处的那种惶惑感。当教科书以一种不容猜疑、不容更动的面孔肃然存在时,掌握了教科书内容对教师而言就意味着掌握了真理,由此顺延出权威感、尊严感、自信感、自豪感;当教科书“沦为”生成性课程众多要素的一分子而非课程的代言人,当教科书自身质量也变得参差不齐,教师的权威感和自信感就丧失了依托,取而代之的是无助感和迷茫感直至恐慌感。
叶圣陶先生的“教科书不过是个例子”的名言流传近百年,但是,我们是否真正为教科书定好了位?
一边仍然是资深教师对新手殷殷嘱托“吃透教材”,家长对子女喋喋叮咛“好好读书”,一边却是教科书权威地位上的众说纷纭,让教师们重何以堪?
“教科书应该是权威吗?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用“动一发牵全身”来形容毫不为过。它既决定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也影响教学结果的评价取向,更重要的是,它主导着教科书编制者的编制思想。也许应该倒过来表述,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直接决定了教科书的面目,而教科书的面目会影响到教和学,教和学的取向再决定评价的取向。
假设一下,纯粹以农业社会政治上位或是工业社会知识上位观念作主导编制教科书,课本因几乎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或知识的同义语而具备不言自明的权威地位,师生还有创生课程资源及学习结果的勇气和余地吗?评价又怎么可能去关注本本以外的要素?反之,以信息社会知识源复杂多元为藉口把教科书编成芸芸典籍中庸常无奇的小册子,恐怕更会令师生无所适从,遑论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可见,为教科书准确定位,既为消解教师惶惑之策,更是确立编制者立意之举,意莫大焉。
那么,教科书应该是权威吗?
二、什么是权威
在西方,权威(Authority)一词的本意是“创造者”。从语源上看,西方语言的主要分支(拉丁语、法语、英语、德语等)中“权威”一词的词根都是“author”即“创造者”。[2]一般认为,权威是指得到普遍承认的组织、集团或者个人对一定社会生活领域所起的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后果是其他人在自己的生活和观点中服从或依赖于这个组织、集团或个人。[3]
在我国,“权威”一词,最早出现于《吕氏春秋》一书,泛指“权力与威势”,算作本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二是指“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威望和地位的人和事物”,可算作引申义。
关于权威的类型,韦伯(Weber.M)的权威三类型说堪称经典研究。韦伯认为存在着因合法性获得来源而异的三种权威:第一种是传统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即在长期的传统因素影响下而形成的权威;第二种是感召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即由个人魅力所获得的权威;第三种是合理──合法的权威 (rational-legal authority),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的(offical)或法定的(legal)权威,另一类是专业的(expert)或理性的权威。[4]
在实际应用中,权威指“在相信他或她施加影响的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上要求别人服从的可能性”。[5]丹尼斯·朗(Dennis H.Wrong)依照服从的不同动机将韦伯的权威类型进一步具体化为5种形式:第一种是强制性权威,即害怕被惩罚威胁而形成的权威;第二种是诱导性权威,即诱导奖励的权威;第三种是合法权威,即建立在社会规范规定的发布命令的权利和公认的服从义务基础上的权威;第四种是合格权威,即基于对对方的卓越才能和专门知识的信任而确立的权威;第五种是个人权威,即纯粹是出于对对方的好感或人品的赞赏而形成的权威。[6]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权威的本质具有层次递进性:在政治学意义上,权威乃权力与威望的有机统一;在社会学意义上,权威表现为意志的施加者与服从者的关系;在哲学意义上,权威则是对于客观必然性的认同和选择。[7]
权威的功能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它可使处于权威影响力以及范围内的成员(包括主从两方)形成共同的意志;使这一范围内的人们接受统一的价值标准;提供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模式。
从权威的用阈看,它是一个封闭系统。在权威存在的范围内,意志的施加者和意志的服从者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相对静态平衡状态。[8]这使得权威有明确的行使边界,是使用一系列合乎规范的制度和价值体系来规范的正当权力行为,一旦超出规范便成为“权力”主义。正如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迪韦尔热(Maurice Duverger)所说:“每个有权威的人都有一个明确的权力范围,超出这个范围,他就是一个平常的人,别人不再服从他。”[9]当然,这种静态平衡并不是绝对的,它总是以其整体形态而与周围社会时刻进行着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三、师生需要权威吗
任何社会要维持其正常运行必须诉诸于一定的规则和某种程度上的权威效应。学校也不例外。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甚至认为,“对权威的信仰首先是教育的惟一来源和教育的实质。”[10]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而存在,自然必须有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规范和制度系统,通过统治者(含教育行政领导)自身对于教育客观规律的把握来赢得学校系统内全体成员(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认同和遵从。
表面上看,学校制度赋予了教师权威地位,教师权威是教学关系得以维持的前提,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是学校教育得以存在的基础,[11]但教师在知识生产系统中传授性而非生产性的角色决定了教师权威的边缘性特征。而且,教师在对知识的选择、分析、传授阶段同样存在着对权威的依赖,对自身在学校中的定位同样索求情感上的归属感,教科书因具有独立的知识解释权和价值的引导权正可为教师供其所求。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另一方面,教师对教科书的敬畏是一种传统。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材是教学的目的和结果,是凌驾于教师和学生之上的“立法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冒犯教材,它不仅压制学生,同时也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12]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也是一种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它们构成了人们活动的生存背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文化对于自己的影响和作用。这样,传统不仅在权威的确立中施加影响,而且传统本身即是一种权威。
对于学生而言,“正如友谊是儿童与同伴群体间的一种核心社会关系一样,权威关系是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一种核心社会关系”,[13]而且总体上看,这种权威关系带来的儿童的顺从几率大于逆反。[14]教科书可视作成人社会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所提要求的物化产品。尽管就笔者目力所及尚没有见到就学生对教科书权威地位认同状况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但我们或许可以从教师权威对学生影响作用的相关研究中加以合理演绎。一般认为,教师权威地位是必要的,恰当运用会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促进作用。[15]教科书在“合法性”“传统性”“专业性”方面的权威只可能比教师更胜一筹(感召性方面则未必),毕竟它里面较少搀杂个体人为因素。
据此,有理由推断对教科书价值上的认同和主观上的理性服从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社会本身所要求的东西反映到教育上,就是要求学生和教师,以及他们的思想、行为和环境都要从无秩序走向有秩序。
但是我们这里所倡导的权威,“不是在剥夺个人自由的基础上建立****的权威,而是用权威来粉碎个人自由发展中的障碍,以保障个人自由。”如新权威主义认为的那样,“权威并不是集中于一人之手,更确切的是领导集团内部权威加强,集团内部相互协商”。[16]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Barnard,C.I.)的“权威接受理论”可用以对此作出透彻地阐释。巴纳德认为,“命令是否有权威决定于接受命令的人,而不是决定于权威者或发布命令的人”,[17]从而对权威作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解释。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发展的意义(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