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1)(2)

2017-09-09 04:16
导读:3、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是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是首先要解决问题。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

3、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是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是首先要解决问题。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社会的发展,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难题。怎样解决?只有在课程改革中,改革内容、改进方法,使德育能够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不仅重视正式课程的作用,也要重视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建筑雕塑、服装、校训、校风、教风、班风、学生守则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

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靠什么来驾驭和利用科学技术呢?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人文学科的教育。未来社会不仅充满了竞争,而且更离不开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人们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并确定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国际上已出现了加大人文学科课程份量的趋势。

4、课程设置趋于个性化和多样性

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灵活多样,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学校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完美结合是21世纪中小学课程发展的主要价值目标。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都需要中小学课程改革走多样化的道路。

人的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最本质属性。近年来,上海等地区的一些中小学对研究性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是基础教育课程趋于个性化和多样性的一个具体体现。研究性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的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课程。研究性课程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自主选题、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高层次的学习方式。教育部“做中学”科学教育计划的启动,将逐步改变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地“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传授、轻亲身体验的偏向”。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的问题。

怎样正确认识教材的多样性呢?

首先,应当坚持统一的基本要求这个前提,明确多种多样教材的目的。其次,多样化不等于地方化,也不等于数量化,多样化教材必须与差异性、层次性结合在一起,亦即多种多样的教材必须是各具特色的,相互之间在编制风格和适应对象上都具有明显的区分。第三,还必须和课程教材的可选择性结合起来,使不同特色的学校甚至不同特点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独立地、自主地、不受干扰地对各种课程教材作出合理的选择。只有这样的教材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完美结合。在对学生评价是,要注重形成性评价而非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深刻内涵就是要动态的考察学生的主动建构和生成的过程。对于习惯以诊断性评价为主要手段的教师来说,实施形成性评价确实困难,一是在教育评价的观念上难于认同,二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配套的目标体系还不够具备和完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观念对待每个个性不同的学生,坚信学生是发展的,差异是正常的。其次,应该认识到人的精神成长是不可测量的,评价也只能是一种价值的评估与引导。再次,不能以自己的情感和意志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也不能以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地位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必须是针对学生个人的内在发展需要进行的。

5、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并重

综合课程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是当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学科界限,科学的高度分化和综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向着协同化、综合化方面发展。二是人们面临的问题的解决,要求人们寻求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及各门学科的共同协作,如环境问题等。三是客观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四是儿童身心发展仍处于未分化阶段,其生活现实有综合性。跨学科开设综合课程,是当今国际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它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有利于课程内容的重组和更新,有利于减轻课程门类过多给学生带来的负担。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划分是相对的。根据学生生理发展状况和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同阶段的综合课程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的综合化的程度应该高一些,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到了普通高中阶段,随着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分科深化的课程体现出的巨大价值,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世界各国在普通高中阶段都比较重视分科的教学,普通高中的综合课程应该是在分科的基础上的综合,应该成为分科课程的有效补充。

6、课程管理体制的弹性化

根据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在国家保持对中小学课程进行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自主权将进一步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可能会成为21世纪初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专家和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学校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为当地经济和文化服务,应该体现学校特色、个性和办学方向,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广阔空间。校本课程要追求个性化、弘扬个体个性、培养创造力。

7、课程改革将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给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淄博市去年3月在全国率先实现“校校通”,周村区现代教育信息中心的建成使用,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搭建了平台。周村区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应用年活动的开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机遇。在信息时代,教学方式的变革可能是这个时代中要发生的变化中最突出的特征,将围绕着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创新学习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七、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