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美国殖民地时期教育发展主要特点探析(1)(2)

2017-09-11 02:06
导读:在内部组织结构上,殖民地学院打破英国大学尤其是牛津和剑桥两所学校的传统,采取了十 分灵活的做法。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内部各自有许多学院,实行的
  在内部组织结构上,殖民地学院打破英国大学尤其是牛津和剑桥两所学校的传统,采取了十 分灵活的做法。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内部各自有许多学院,实行的是二元架构。每个学院都 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人和自治实体,拥有自己的收入、财产和师资。它负责招生和日常教学 ,为学生指定导师、提供食宿以及其他学习必需的条件。大学主要负责出题考试、阅卷和颁 授学位。殖民地幅员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远逊于宗主国。在这种情况下, 集中兴办类似牛津和剑桥一样含有多个学院的大规模学校既不可能,也不符合殖民地的实际 。殖民地学院分散建立在各地,虽然规模很小,仅相当于英国大学中的学院,却不拘泥于英 国大学的模式,而是负责从招生入学到颁发学位的所有环节,承担起全部的职能和任务,方 便了学生,节约了经费,解决了实际问题。
  从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来看,后期的殖民地学院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超越了英国大学的范围 ,逐步走出以培养牧师为主的既定目标,彰显出面向社会需求的趋向。各学院虽然仍以宗教 信仰为各科的灵魂,但是并不排斥和拒绝世俗的人文知识,强调在虔诚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 这方面的内容。受苏格兰大学的影响和殖民地商业与经济发展的冲击,多数学院的课程设置 出现了相应的变化。17世纪中叶以后,哈佛学院便开展法学与医学教育,培养律师与医生。 马萨诸塞殖民地政府则鼓励哈佛学院为地方培养行政官员。耶鲁学院院长克莱普亲自向学生 讲授有关“国民政府的性质",“法院种类”,“宪法、土地法、民法、惯例法、军事与海事 法规”,“农业、商业航海、医学、解剖学”等专业领域的知识。国王学院于1774年增设航 海、测量、矿物学、地理、商业管理及家政等实用性课程。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 多样性办学,竞争、自主
  与开放并举
  
  多样性是美国殖民地时期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又一显著特点。所谓多样性,主要是指不同 殖民地的教育机构往往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办学的各个层面上很少雷同,彼此之间在宏观和 微观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宏观上,不论是教育机构类型,还是办学主体、办学模式、资 金来源都不尽相同。微观上,各校内部具体的组织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师的聘用 、提职晋级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在许多方面,各大学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
  多样性的形成有诸多原因,既有政治、宗教方面的,也有社会经济方面的。殖民地时期,英 国政府与议会内没有具体的官方机构统一领导与管理殖民地教育。由于宗主国与北美洲相距 遥远,英国国王和政府不得不把许多权力交给殖民地的皇家总督、业主、股份公司和立法机 构。然而,殖民地政府和英国政府彼此之间权限的划分并不十分明确,存在着很大的模糊和 真空地带。与此同时,殖民地政府内部总督与立法机构之间的权限分配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此外,各个殖民地之间彼此平等和独立,没有相互隶属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殖民地各 走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各自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条件下决定自己的教育模式,这些模式之间 无法整齐划一,也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每个殖民地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意愿和标准兴办 学校。各个大学也充分利用法律上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以及行政管理上的松散,想方设法追求 和扩大学校内部事务的决定权。
  殖民地教育多样性还源于殖民地的宗教背景。殖民地移民中的大部分人是新教徒,属于不同 的教派,具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教派的多样性为教育的多样性提供了充分的土壤。由于没 有官方教会,各教派为了培养自己的神职人员,传播本教派的信仰与主张,扩大自身的影响 ,巩固自身的社会地位,互相竞争,竞相建立服务于本教派的高等教育机构。一个教派每创 办一所大学,就会成为其他教派创办自己的高等学府的说辞,因为每一个教派都强调要把更 多的人从竞争对手的虚伪教义和异端邪说中拯救出来。就这样,教派的多样性直接促成了不 同学院的产生。公理会创立了哈佛学院(1636)、耶鲁学院(1701)和达特茅斯学院(1769 ),威廉和玛丽学院(1693)则控制在圣公会手里,新泽西学院(1746)属于长老会,罗得 岛学院(1764)由浸礼会兴办,女王学院(1766)属于荷兰归正教会[9]。随着时 间的推移,这些学院都发展成为影响颇大、各具特色的美国著名大学。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是无法完全脱离本国或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实际的。在 这一点上,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教育也不例外。英属殖民地自从在北美洲出现那一天开始,实 行的就是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面向市场,自由竞争。由于地理 环境、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各殖民地之间的经济特点有所不同。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工商 业发达,中部大西洋各殖民地以农牧业为主,南方则严重依赖种植园经济。殖民地大学不但 教派背景不同,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地区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为社会经济服务在很大 程度上关系到学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否生存与发展,成为摆在各大学面前需要解决的实 际问题。它使得各个学校意识到不能继续囿于侧重传播本教派的信仰与思想,仅以传统、古 典和单调的形式办学,必须以多维和更宽广的视野与角度,面向社会实际,充分发掘自己的 潜能,满足市场需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各校不失时机地调整自己,改革办学模式 ,拓宽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与地方发展形成互动,开拓自己的特色,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支 持。在这一过程中,地区差异强化了各校之间的竞争,调动了它们的办学积极性,进一步促 进了办学的多样性,提高了办学质量。就这样,殖民地大学变得日趋世俗、包容和开放,宗 教色彩与特征在不断地弱化。各校毕业生从事神职工作的人数日趋下降。18世纪上半叶,各 校毕业生中大约有一半成为教士,到1761年,这个比例下降到37%。
  
  四、 结语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教育历史不长,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肇始于宗教,脱胎于英国教 育传统,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里,以渐进的步伐,基本完成了从宗教到世俗,从出世到入世 的嬗变过程。因地制宜,不守窠臼,勇于创新,在与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的互动中求得生存 与发展是美国殖民地高等教育的一大亮点。政府管理上的松散和法律上的模糊与真空,多种 教派并存与纷争,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结构上的差异导致了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的多样性。 独立自主,相互竞争,从封闭走向开放为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由此可见 ,今日美国教育的发达与独特不是孤立的,有其历史渊源,人们似乎可以从殖民地时期的教 育发展进程中窥见其端倪。也许这就是美国教育今天之所以能够走在世界前列,推动美国经 济快速发展的历史原因。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参考文献:
  [1]Alexis de Tocqueville. Democracy in America[M]. New York:R andom House Inc., 1981.
  [2]Bremer F J. The puritan experiment: New England society fromBradford to Edwards[M]. Hanover: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95:105.
  [3]卡罗尔•卡尔金斯. 美国文化教育史话[M]. 邓明言,程毓征,彭致 斌,等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34-36.
  [4]Peirce B. A history of Harvard University from its foundationin 1636 to the period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M]. Cambridge: Brown, Shattu ck, and Company, 1833: Appendix 3.
  [5]Brubacher J S, Rudy W.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hist 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636—1956[M]. New York: Harper & R ow, 1958:8.
  [6]Cubberley E P.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M]. Ca mbridge, MA: Riverside Press, 1919:265.
  [7]克雷明. 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1607—1783)[M]. 周玉 军,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61.
  [8]张旺.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J]. 高教探索, 2006 (1):68-71.
  [9]Good H G. A history of American education[M]. New York: TheMacmillan Company, 1962:1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赵文学
上一篇:研究型教学法的操作化(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