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1)(3)
2017-09-11 03:15
导读:三是反思、建构性策略。Jennifer Harrison,Sue Dymoke, Tony Pell (2006)提出教师教学行为发展系统包括教师的经验、反思、学习结果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16]。因此,
三是反思、建构性策略。Jennifer Harrison,Sue Dymoke, Tony Pell (2006)提出教师教学行为发展系统包括教师的经验、反思、学习结果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16]。因此,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强有力的学校环境的支持,学校政策要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提高注入具有挑战性与冒险性的要素。Jacqueline Grennon Brooks, Martin G.Brooks(1999)提出的建构主义策略是:(1)鼓励和接纳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2)运用原始的、主要的以及可操作的、互相作用的材料;(3)运用诸如分类、分析、预测和创见之类的认知术语;(4)根据学生的反应实施课程与教学策略;(5)先了解学生对即将交流概念的看法;(6)鼓励学生参与到与教师和同伴的对话中;(7)激发学生研究的手段是提出富有创见、开放的问题;(8)注意学生最初的详细阐述;(9)使学生参与到与其最初假设相矛盾的活动中,继而鼓励他们讨论;(10)提出问题之后为学生留出等待时间;(11)为学生提供建构联系及隐喻的时间;(12)频繁使用学习循环模式,培养学生好奇心[10](P125-145)。总之,教师经常反思自身行为,考量不同教学行为、假设、信念和观点,沉稳深邃地考察教学环境、随机应变地把握教学局势并采取相应策略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必须坚守的重要思想。
四是课堂实践策略。Joseph Ciaccio(2004)提出了“完全积极策略”。意谓使教师明显地看到教学的积极方面,避免或消除消极方面。具体内容包括满足彼此的需求;改变起反作用的情绪;结束行为问题;帮助后进生;运用积极学习策略等5个方面[17]。Kathryn Castle(2006)研究了新手教师如何作为一个教学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自动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7个自治的主题:(1)对错误问题的察觉;(2)质疑;(3)从他人那里寻求答案;(4)冒险;(5)反思到自信;(6)增强对学生理解的理解;(7)采取行动[1](P1094-1103)。Robert J.Marzano, Debra J.pickering, Jane E.Polloch(2000)提出了9种有效课堂教学指导策略:(1)鉴别相似性和相异性;(2)总结和笔记;(3)提倡努力和给予认可;(4)家庭作业和练习;(5)非语言表征;(6)合作学习;(7)建立目标和提供反馈;(8)产生假设和检验假设;(9)问题、线索和先行组织者[18]。Stephen D.Brookfield, Stephen Preskill归纳了实现民主课堂的主要技巧,包括热情倾听、积极参与、高度注意、谦逊、相互性、共同商议、正确评价、信心、及自治(autonomy)等方面[19]。由此可以看出,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标准相比,最近的研究强调课堂教学更具有反思、建构与批判的韵味。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五是教师教学档案袋策略。Catherine De Rijdt, Eva Tiquet, Filip Dochy, Maurice Devolder(2006)研究了高等教育背景下教学档案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还检测了教师对于教学档案的态度。研究表明,教学档案是一种能够带来重要积极影响的工具。它能够激发教师去反思他们的教学行为,寻求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改善课程材料[20]。
综上所述,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具有参考价值:(1)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特征、内容体系及实现策略的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2)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必须以一定的专业实践体系及其标准为基础,否则教师专业化就无法与医生、会计、律师、建筑师等职业的专业化相提并论。(3)教学行为有效性不只是依赖于教学理性思维的规则的按部就班的操作性程序,它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不只限于教师与医生、会计、律师、建筑师等职业有相似之处,更在于它与其它许多职业如政治家、人类学家、公共关系者、演艺者等也有相似之处。所以,虽然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必须要求教学行为遵循一些公共教学准则,以使自身行为具有本行业的特殊标准,但是,标准与准则在多样性文化、政治与生活环境中很难发挥作用,应变思维才是教师教学行为更为需要的。Kenneth M.Tyler等(2006)课堂的文化差异研究,Clive Harber等(2006)的课堂民主政治研究,Carey E.Andrzejewski等(2006)的课堂人类学研究等都说明了这一问题。
以上研究也存在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行为具有自身专业的不可替代性质,教师教学有效性取决于我们必须坚持教师教学的现代性理性设计,需要有一定规则性知识与程序结构,以此完成教师行为的专业化要求。也就是说,教师教学行为需要一定的模式化与自动化;另一方面教学活动的复杂性需要我们采用更多的反思性与建构性思维与策略,以应对变动不拘的教学环境的要求。由此,教师教学行为已经超越课堂时空范围而导致教师专业化特征的淡化。以上两方面构成了教师行为有效性研究的矛盾性。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本课题今后努力的方向是: 一是关于
哲学思想与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关系及相关策略研究,以此应对未来变动不拘的教学与外部环境。因为随着教学环境的国际化与文化多元化,任何一种模式化的教学行为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都显得蹩脚。对教师个体来说,一种在自身教学哲学指导下的应变性教学显得非常必要。二是关于拟像背景下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行为及其有效性的研究,以此保持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的时代性与未来指导性。因为以往的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是在课堂教学背景下进行研究的,而课堂教学是在工业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人类进入拟像时代,教师教学范式及其行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如果我们的研究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也许我们的研究成果会成为拟像时代下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提高的桎梏。因此,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解决前述矛盾性。
[参考文献]
[1]Kathryn Castle ,Autonomy through pedagogical research[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6,(22).
[2]王连生.教育概念[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276.
[3]Donald R Cruickshank, Deborah L.Bainer, Kim K.Metcalf.教学行为指导[M].时绮,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Stanley J.ZehmandJeffreyA.Koggler,On Being a Teacher, Corwin Press, INC,1993.
[5]Adopted by the boston school committee. February 1, 2006.
[6]Charlotte Danielson.教学框架——一个新教学体系的作用[M].张新立,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8-52.
[7]Harvey Daniels,Marilyn Bizar.最佳课堂教学案例——六种模式的总结与应用[M].余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共4页: 3
论文出处(作者):唐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