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应用策略探索
1.进行可行性论证
要在经济文化不发达、升学压力很大、教育水平不高的内地推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无异于“南花北植”,如果盲目地大面积推行,效果可能实得其反,所冒风险太大,也可能得不到行政领导的支持。我曾经与黎加厚老师一起探讨过绵阳与上海基础教育的主要差距,认为:经济文化确实存在较大差距,更主要的是教育观念的差距、教师信息素养的差距。但是也应该看到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的要求、发展的必然;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始水平各地都差不多,出成果的空间较大;三是绵阳一批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具备较好的物质条件和工作水平;三是教育人事制度的推行,教育市场的竞争和教师能力的竞争加剧,有利于课题项目的实施。所以,在本市内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推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2.培养信息意识和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重要的是信息化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我市城市、县城以上中小学都正常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其中中学生以及部份小学高年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部份学生具有电子灯片和网页制作能力和网上浏览技能,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学生,其信息意识和水平优于教师。近三年来,全市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接受了现代教育技术示培训考核,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大部分中青年教师都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这些工作,为应用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3.开展“Intel未来教育”项目培训[4]
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上海师大黎加厚教授是国内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最早倡导者和资深研究学者。为了广泛地推进信息化教学设计,通过他们为中国引进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IntelTeachtoFuture)。(参见附件光盘)该项目是美国英特尔公司2000年初开始的一项全球范围的教育创新支助活动,计划在三年内投资1亿美元,培训50万名一线的授课教师,其中包括中国教师3万余名。2000年7月28日英特尔公司宣布在中国北京和上海正式启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出席启动仪式的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对此项目表示赞赏和支持,并称此项目将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对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近两年来,这个培训项目很快在全国14个省、市展开(不包括四川)。由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应用基于信息化资源环境下,将信息技术融入现有课程之中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成绩。此课程将通过48~60小时协作研讨、互助互评的培训方式完成十个模块的学习。十个模块分别为[5]:
模块一: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简介
模块二:为你的单元计划查找资源
模块三:创建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
模块四:创建学生出版物范例
模块五:创建教师支持材料
模块六A:创建学生网站
模块六B:创建学生网站
模块七:创建单元计划支持材料
模块八:整合你的单元计划
模块九:评价单元计划
模块十:创建一个实施计划
我们有幸获得了培训教材及配套光盘(参见附件光盘),但因涉及知识产权而不能复制,只能首期优选2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互助培训、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访问网站和电子邮件等形式,基本学完了该项目全部课程,拟在2002年开始,已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首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实验,并进行校本扩展培训,逐步在全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中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
4.选择教学活动切入点。
为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新标准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还特别提出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无疑这是对推广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法规性支持。但就现有中小学学科分类及知识体系而言,要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完全体现“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事实上是很困难的。并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如果过度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话,完全可能是“牧羊式”教学,面对的风险是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作为学生的辅导者的角色也具有相当的实施难度,即使有计算机系统甚至监控系统的帮助,教师同时监督50甚至70多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其结果便可能是在学生自我探索期间不会得到太多及时的教师辅导,教师充其量是探索活动结束时和学生们一起作些总结工作。所以,选准切入点,适时有效地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策略。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便是创设问题情景,提出任务项目,提供相关信息资源,提出评价标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包含了: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学习资源的设计、收集和利用;新型评价方式和评价量表的设计及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出的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在知识体系和考试评价占主流的现实状况下,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逐步推广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一是以现实课堂教学为主,在保证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优选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问题,提出项目任务,进行精心设计,课前由教师组织相关信息资源,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让学生进行拓展、深入学习;另一种形式是与学生活动课、选修课、特长培养等结合起来,提出一些适度超出课程范围的、综合性的研究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内去探索、实践、观察,收集、处理信息,完成研究报告。这两种形式的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例的教案,从小学到高中都已有了很多示范,通过注册访问英特尔(中国)未来教育网站:http://www.teachfuture.com/index.asp的《教案集锦》或英文网站:http://www.intel.com/education/,均可给大家提供借鉴参考的成品教案数千个,可谓浩如海洋,取之不竭。事实上,各个学校,尤其是一些上层次的窗口学校,均有自己的教学研究项目、科技活动项目、文学艺术活动项目,比如:绵是南山中学文学社的《三国演义研究》,绵阳中学的《奥林匹克竞赛研究》,科学城一中《科普教育研究》,东辰国际学校的《交往能力研究》等,均可以列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单元问题和研究项目。
----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现实教育中,要让教师一下子从主体地位“降”到指导地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不习惯的,因为教师的职业古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进学校就是听老师讲课。但是习惯了的东西不一定是科学的、正确的,在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上,一定要让老师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角色,逐步实现艰难的跨越:从教师的教为中心走向学生的学为中心;从师生等级关系走向合作关系;从教师是正确答案的代表走向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从教师如何广播知识和表演才华走向以学生的身份和水准去设计怎么学习、怎么探索;从CAI课件设计与制作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从单学科系统知识教学走向跨学科综合技能培养;从文字教材走向多媒体、网络化教育资源;从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三表一图”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参见附件光盘);从个人学科包干制走向多学科群体协作;从标准化考试走向多元化、创新性评价。
----无论教学设计模式怎么变化,事实上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不可能切然分割开,信息化教学设计也应该包含教学信息的传递。所以,我主张两种设计思想结合进行,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仍然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原理,经过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和准备,为学生提供优秀的、丰富的、健康的相关教育信息资源,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学习特点,坚持“教学内容渐进分化”和“媒体传播简单先行”的原则,指导学生掌握、运用好各类媒体的信息传递策略。
----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多地表现为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型学习,与现实的课堂集体授课教学形式有较大差别。但是,三种教学形式各有优缺点,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的教师采用集体授课,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为学生提供示范,最大限度地扩大受益学生的数量。但集体授课无法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来说,个别化学习能弥补集体授课的这引起不足。但个别化学习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把握学习进度,将影响学习效率。并且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理解和高级的认知技能(比如问题解决和认知策略),个别化学习不如小组学习有效。所以,我认为,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组合使用,使三种教学形式优势与缺点互补,既要让天才学生得到极致发挥,又要特别关注弱差生在协作化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情况。
----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师和学生便处于不同的角色位置。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其实施过程中,谁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谁就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所以教师要对不同教学形式下的教学进度、教学资源、媒体使用、活动节奏等进行精心设计,使主体者能恰当、合理、有效地控制、管理。比如,学生在进行个别化学习时,要能够把握播放媒体,否则媒体就将控制学生,成为媒体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尤其是老师向学生推荐网上教育资源时,一定要运用物理技术做好指定网站的锁定工作,非健康网站的屏蔽工作,要绝对保证向学生提供思想健康、质量优良、内容丰富的相关信息资源。
5.提供交流平台。
凡参加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项目的骨干老师,均要求有自己可供浏览、下载、上传的网站,和E-mail地址,项目老师之间随时相互交流、研讨、评价作业。将所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单元计划、多媒体支持材料、学生电子报告和网页汇聚在一个平台下,方便应用与推广。我市已接受培训的骨干教师正在着手准备进行扩展性向下培训和单元教学计划设计的教学实验。
6.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
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是要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信息化环境建设没有一个最高标准,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要达到“信息化”的程度,还有一个较长时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但是我们对“信息化”环境的理解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不能以是否建“校园网”为唯一标准,在无钱建网时,可先建现代远程接收站+信息化网络教室+电子音像+其它信息资源,也可组成一个信息化环境。最简单的单机上网也可实现对外交流。可以说,信息化教学设计对硬件环境的适应性是很强的。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先进的现代教学活动,尤其是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对促进创新素质教育实施和现行课程改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习为中心”,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只要注意策略,在我们西部欠发达地区也一定能够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应用推广工作的。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3]黎加厚.网络时代的教与学.电子报告.2001.
[4]中国教育报第一版.“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中国启动.2000.7.29
[5]英特尔公司:因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教材(IntelTeachtotheFuture).中文版3.0,2000.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