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现行德育的几点思考(1)(2)

2017-09-11 04:16
导读:五、德育艺术:是“泥塑”,还是“根雕”? 青少年的可塑性最大。德育到底是教师随心所欲的“泥塑”还是“因势象形”的“根雕艺术”?要从苏霍姆

  五、德育艺术:是“泥塑”,还是“根雕”?

  青少年的可塑性最大。德育到底是教师随心所欲的“泥塑”还是“因势象形”的“根雕艺术”?要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找答案。他认为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块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教学上讲究因材施教,德育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这种萌芽。德育“根雕艺术”的实质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屏弃思想教育的“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乐于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接触学生的心病;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示其某一方面的独特优势,使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六、德育方法:以灌输为主,还是以引导为主?

  在德育中灌输和引导都是需要的,然而一味地灌输未必使德育真正得到强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方法还是以引导为主,这不但符合德育中因势利导的原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最后一条便是“保密”:“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使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的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我们的教育目的要明确,但我们的教育痕迹要淡化,春雨润物的德育感染往往比慷慨陈词的德育说教更为奏效。

  七、德育过程:是虚假,还是真诚?

  通过德育培养出品格诚实的人,这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真诚愿望。但是我们却时常看到:想与说的不一样,说的与做的不一样,言不由衷的作文,口是心非的演讲等。纠其原因便有:其身不正,偏要正人;己所不欲,硬施于人;为迎接检查,弄虚作假等等。所有这些无不是在言传身教地教学生怎么作假!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信念只能靠信念来铸造,作为的遇工作者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应该是起码的职业道德。

  八、德育环境:是封闭,还是开放?

  常常听到这样的言论“学校教育一点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因此不少德育工作者便修筑了学校德育的“铜墙铁壁”:不准学生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尽量减少学生与校外的联系,严格控制学生放学后回家的时间如此等等,使学生与社会脱节,造就纯而又纯的德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改造社会、创造未来。我们应该提倡德育开放:德育向家庭开放,让学校德育引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协调于学校教育;德育向社会开放,帮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经受考验;德育向未来开放,教育者要站在21世纪现代化中国的高度来审视当今的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现代意识。

  九、德育管理:“人治”,还是“法治”?

  不少班主任已经习惯于德育管理中的“人治”:大事小事由教师一锤定音;班风好坏直接取决于班主任个人素质的高低。这种“家长制”、“一言堂”的管理从表面上看学生集体秩序井然、纪律良好,但潜在的负效应要大得多:学生的主人意识受到制约,创造精神受到束缚,自育自律能力受到压抑;班级只有教师的绝对权威,而无学生的集体意志;学生只有服从的义务,而无参与的权利。通过“法治”管理,使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权威,使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制度化、“法律化”,使学生民主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得以增强和提高。在“法治”管理中,学生与教师有同样的权利,也具有相同的义务。德育管理中变“人治”为“法治”,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式的改进,更是一种德育观念的更新,它必将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

  十、德育评价:是片面测估,还是科学衡量?

德育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一个班级的德育好不好如果只看:班级的升学率高不高;计划、总结的分数;纪律,卫生的分数;做好人好事的次数……。如此“德育量化”非但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学校或班级的德育水平,还会诱导、助长教师和学生弄虚作假。我认为衡量德育效果,既要看定量分析,也要看定性描述;既要看短期效果,也要看长远效应;既要看学生一事一时的是非,也要看学生一生一世的行为;既要有学生在校时的表现记载,也要有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不能只做片面的测评,要科学化。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文选》

《中小学德育大纲》

《爱心与教育》——李镇西

《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教育报》2002年2月24日

《教育发展研究》2000.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学校如何实施创新教育(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