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现行德育的几点思考(1)

2017-09-11 04:1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对现行德育的几点思考(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古代教育中,礼(德育)是“六艺”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

古代教育中,礼(德育)是“六艺”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说明实行“孝”“涕”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资本主义教育也毫不例外,英国教育家洛克就曾强调,在培养绅土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

  现今社会对德育下了科学的定义。所谓德育既是思想品德教育,是指借以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的体系。它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凭借,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客体。

  “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具有不同的性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总以本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道德规范去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因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不同民族思想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体系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民族性;同一国家、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差异性,但“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因而有继承性。

  当前,我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教育必须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要从“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同样,德育的重要性也要从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认识。德育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决定着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又是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及有力的思想保证。学校德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担负着特别重大责任。全国在校学生占全国人口近l/5。如果对他们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他们的优良道德风尚和品质,不仅可以保证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对改变社会风气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尤其对21世纪提高中华民族的政治素质,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产生深远影响。德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它也要受一定年龄阶段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理、特别是品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一般把我国的学校德育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一般学生应以“五爱”的公民道德为德育目标,这一目标与现实的经济(政治)状况相吻合,也与广大群众的觉悟相适应。

  第二、共青团员学生,应进一步要求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一致起来,树立社会主人翁思想,在各项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

  第三、共产党员学生,要从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高度去进行教育,使他们自觉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理想,勇于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作出牺牲和贡献。当前,则要为实现社会主义四化事业这个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努力奋斗。此外,对中小学校学生与高等学校学生也应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而从内容上来看根据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及受教育者身心和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一般把学校的德育分为劳动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其中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并且卓有成效。而同样是德育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三观”教育,却是学校德育的弱项。“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回答。”《北京青年报》上一位中学生发自肺腑的声音,代表了许多中学生对目前学校德育的看法。现行的学校德育中,很多因素与它有关系。

  第一,教师的水平。德育教师的素质如何,人格如何,直接影响着德育教学过程。单纯而孤立地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在不同的生理时期在知识、情感、兴趣等一系列心理状态上的变化,并予以主动积极的辅导。只有这样,品德教育才能真正深入每一个学生复杂多变、奇妙无穷的心灵。因此,一名优秀的德育教师应该同时又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学家。

  第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反映社会动态发展、是否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直接影响德育教学质量。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国家教部委颁布的《教育大纲》和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下达的教育任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原则和依据,这是一种宏观指导。具体到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方案,就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把指导性的东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讲学生心里所想的、讲学生想知道的。

  第三,教学条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生动、直接地反映教学内容,起到强化记忆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场合,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体会德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达到教育目的。

  第四,学生的素质。教学质量的高低,同学生的素质即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有密切关系。学生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区域的学生差异性也较大(如农村和城市)。教师选取的德育内容必须和学生的素质特征相吻合,才能起到效果。

  第五,教学管理水平。包括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政策和业务水平;教学计划及各类教学文件的完整、科学;各种规章制度的健全及其实施状况,它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可以给学生和老师创设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相反与规律相违背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只能使学生和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最终不能把德育教学搞好。

  基于上述因素,我觉得如今的学校德育出现了几处观念的碰撞:

  一、德育目标:是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还是造就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造者?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重申了党和国家对学校德育的一贯要求:“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崭新事业,作为继承者和参与者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设者。实际工作中,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却在有意无意地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讲演作文习惯重复名人或英雄的豪言壮语,一举一动只能听命于老师或家长的“细心教导”,书本上写的、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不敢也不愿有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思维受到束缚,思想变得苍白,创造精神压抑以至泯灭。

  二、德育内容:是唯上唯书,还是面对实际?

  不少教师习惯于从上级文件中找具体的德育工作内容,他们甚至希望上级布置的德育任务越具体越好:学什么事迹?读什么书籍?开什么班会?……如果离开了上级精神便茫然不知所措。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国家教委颁布的《教育大纲》以及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下达的德育任务,无疑是德育工作的方针、原则和依据,但这毕竟只是一种宏观指导,而非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方案;即使是学校的德育工作安排,也不能取代每一位班主任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在与上级精神一致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也必须面对学生实际,确定我们的具体德育内容。陈云同志曾说:“不唯上,只唯实。”德育工作者同样应该充满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德育教师:是“学生保姆”、“班级警察”,还是“灵魂工程师”?

  “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和教师培养的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必然要在实践中失败。”(皮亚杰语)仔细观察一下一些德育的失误,追根寻源无不与教育者本身的弱点相联系:学生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这往往是教师“慈母般无微不至关怀”的结果;学生个性特点淡化,习惯封闭自己的心灵,言谈举止总是被动服从,这是教师“严加管教”的结果。而这种“保姆型”、“警察型”的班主任至今还被一些人推崇。这样的德育教师是难以培养出人格健全的现代化新人的。德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是“塑造灵魂”。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他应具有某一专业博大精深的知识结构,并且在学科教学上令学生由衷敬佩;应该具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现代观念,重视理论学习与研究,不段吸取各种新的思想养料,关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敏锐的预见未来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他善于让每一位学生都乐意向自己敞开心扉,同时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使学生不但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貌,而且具有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

  四、德育情感:是长官,还是朋友?

  师生之间存在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如果老师是威严的长官,而在教师眼里,学生不过是顺从的臣民,那么德育情感很难产生,德育效果很难出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我说你服”,“我打你通”、“我管你从”等旧的德育观念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畏之,畏而远之,使德育失去了动人心魄的感人力量。在这种管教下,学生逐渐丧失了自我教育能力,也缺乏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我认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的至理名言应体现在德育之中。教师与学生还须是处在平等基础上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朋友关系、同志关系。教师发自内心地把自己看做是与学生一起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才能使德育产生应有的力量。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学校如何实施创新教育(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