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双重效应(1)(2)
2017-09-12 01:55
导读:在泾源县庞东村这样的西部局部贫困地区,我们无法得出经济与教育呈线性相关的结论。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原因不仅是教育一项,制约教育发展的原因也
在泾源县庞东村这样的西部局部贫困地区,我们无法得出经济与教育呈线性相关的结论。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原因不仅是教育一项,制约教育发展的原因也不完全都是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在经济与教育之间一直存在着众多的社会因素干扰着这两者的发展。
就回族社区而言,当地的经济活动是整个社区运转的物质基础,经济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不仅仅作教育运转的需要,还得提供给其他社会活动。至于按什么样的比例提供给教育,则因地而异,因时代而不同。从宏观上看,既不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也不取决于某项具体的政策,而受制于长期发展起来的社会传统(非正式制度)。正因为如此,有的回族社区尽管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由于长期以来重视学校教育,因而投资于教育的资金在整个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很高,尽管经济相对落后,教育仍然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有些回族社区恰恰相反。
泾源县庞东村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社会”,村民生于斯,死于斯,“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
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5]他们认为只要邻里和睦,社会生活融洽,个人能处身立世就足够了。对于学校教育,那是因人而异的事情,子女如果考出大山,能够在外面
就业,家长自然感到荣耀。假如读不下去,或者根本不识字,回家种田,照样可以活得很好。因此在一部分农民眼中,文化程度的高低对于种好土地、搞好副业影响不大。回族社区所办的学校,除了文
化学习在学校实施以外,学生物质生活的主要来源还得通过家庭和社会支撑。这样农民觉得供孩子上学就像是一场赌博,初中、高中费用已经给家里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孩子能否考上大学还是未知数。孩子考上大学,家里会背上一个更大的包袱,大学毕业能否找到好的工作仍是未知数。而且教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考上大学早已不等于鲤鱼跃龙门,就业压力之大也早已碾碎了“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单纯梦想。这就很难让一些回族社区的学生把争取优异成绩放到自己的首攻目标。泾源县庞东村一位农村老教师告诉笔者,农村家庭经济收入有限,相对而言学生上学费用高,农民负担不起。调查中,认为“能负担得起学生上学费用,但是占去了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的农民占了相当部分。庞东村几位中专毕业的学生已经待在家里几年了,既不会种地,又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家里反而欠下了一屁股的债务,倒成了街坊邻居教育孩子的反例。因而多数家长担心孩子考不上中专、大学还花去家里巨资,让家庭背上几万元的负债,于是产生了学了知识用处不大的思想观念,从而把送子女上学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
三、启示:教育要与民族地区发展相衔接
以上教育在贫困地区双重效应的实证分析,同时也说明了教育应与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是教育的基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决定了教育投资的总量。有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之后,才会有足量的教育投资;教育同样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教育培养出满足民族经济需要的人才,才能创造出高的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由于固原市经济长期落后,社会生产总体上属于粗放型经营,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转换过来,这样就导致了该地区经济与教育基本上处于恶性循环状态:经济不发达→低教育投资→低素质的人→低劳动生产率→经济不发达。
胡鞍钢、温军在研究了西部民族地区传统的社会发展战略之后,提出了新世纪西部民族地区应实施“以人为本,社会发展优先”的新追赶战略。[6]这一理论的实质是正确理解了教育与民族地区经济协调互动的关系。当前从宁夏固原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知识与人力资本的储备主要还要靠提高民族地区教育的整体水平,培养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也就是要通过强化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优先缩小知识发展差距与人类发展差距,进而加速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因此从这一角度讲,固原市的教育发展战略必须要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相一致,并成为其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反过来,固原市教育的优先发展,必将为该地区储备大量的知识与人力资源,进而为加速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创造条件。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教育才能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树立大教育观念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在社会运动,必须同社会的多种因素发生相互作用,并形成自己多方面的职能。在教育与社会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尤为重要。但是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它与经济规律中的投资少、见效快的利益倾向相违背。因此要注意解决“经济发展,文化滞后”的问题,使两者协调发展,良性循环。要在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各级各类成人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各类非正规教育。加强民族地方农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建设和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如文化中心、图书室等,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摆脱低文化氛围,更新观念,树立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和开拓意识,为民族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突破口,是教育与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切合点,它更具有“立竿见影”的功效,能让社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看到教育的价值。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原则,可以使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技术性、专业性的特点进一步得到强化,更加适应民族地区的特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应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需求在水平、层次、范围及办学结构上更具多元化,形成以初中教育为主要形式,
小学教育、高中教育、成人职业技术
培训相结合,并将基础教育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复合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上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强调实用性、技术性。
(三)有计划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专业人才
要改变民族地区经济以流通为主的模式,逐步发展以加工、储存、流通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经济模式,使零星的、松散的、自发的经济逐步地向集体化、专业化和模式化的民族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培养出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在西吉县单家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成功的商人应该从文化知识、讲求信誉、市场观念、决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思想、效益原则等八个方面提高水平,这就要求民族地方的学校在教育培养学生时,不仅要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各种能力和素质,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急需的专业人才。
(四)积极发挥民族地区传统社会资本的优势
目前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是社会资本过少,而是社会资本的封闭性太强,规模太小,向更大范围的社会资本转化缓慢。民族地区宗教作为中国广大农村社会既有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基础和渊源。我们要珍视和挖掘宗教这种传统社会资本的现代功能价值,从而最终实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参考文献:
[1] 周杰.略论经济与教育的辩证关系[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4(3):49.
[2] 李守信.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235.
[3] Martin Carnoy.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闵维方.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3.
[4] 许庆豫.西方学者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J].教育研究,2000(5):70.
[5]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0.
[6] 胡鞍钢,温军.社会发展优先:西部民族地区新的追赶战略[J].民族研究,2001(3):2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罗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