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颠覆与现代重构(1)网
2017-09-12 01:3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传统颠覆与现代重构(1)网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电视对中国民众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
摘要:电视对中国民众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百年来知识分子精英所要进行的启蒙运动理想,从基础上动摇了传统社会结构,将儿童、农民和女性等弱势群体纳入现代化进程之中。通过这些群体与电视的关系,能够反观现实社会的权力结构,并清晰地把握电视传媒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
关键词:弱势群体;儿童;农民;女性;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12-003
传播人种学的经典著作——大卫·莫利的《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电视受众研究的文本典范。我们沿袭其对社会弱势群体关注的研究视野,将电视对中国的儿童、农民和女性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影响,作为主要侧重点。通过主导群体中的非主导人群与电视的关系,能够反观现实社会的权力结构,并清晰地把握电视传媒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
一、儿童:父权的质疑
威尔伯·施拉姆主持的电视效果研究被广泛引用的一个观点是:“对大多数儿童而言,在大多数条件下。大多数电视节目可能既不是有害的,也不是特别有益的。”这个看似令魔弹论持有者有些失望的结论。至少给我们一个启示,即电视对儿童的确能够产生影响,只是影响的向度取决于个性、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等因素。
(一)城市儿童
1976年以前,电视机主要集中在城市。1975年城镇人口1.6亿,大约平均每400人拥有一台电视机。受普通家庭拥有电视机总量和当时节目供应等条件的限制,电视对大众尤其是对儿童的影响相当有限。改革开放以后,电视的发展首先在城市取得突破。1985年。全国城镇居民每百户黑白电视机拥有量为66.86台,彩色电视机为17.21台。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家庭拥有电视机。在美国,“在电视普及的早期,拥有电视是地位的象征。那些没有钱购买这一奢侈品的家庭,即使节衣缩食也要买上一台”。这种情况也同样在中国反映出来。因为电视最初是属于限量配给的高档消费品,所以,普通家庭获得购买自由以后,把电视首先当作一种地位的象征。施拉姆在研究中发现,当时北美“有孩子的家庭购买电视机的可能性是别的家庭的两倍。电视成为孩子们最大的。并且是惟一的最重要的娱乐来源”。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对于儿童来说,到10岁左右,才具备自主阅读印刷媒介的能力:相反。他们在6~9个月就开始注意媒体。因此,主要由声音和画面组成信息流的电视,就对儿童具备了影响的潜能。研究表明“6个月大的婴儿只是偶然性地注视电视节目:但是如果电视一直开着的话,1岁的孩子实际上能坚持收看12%的节目:在2到3岁之间儿童的收视时间有显著的增加,从25%上升到45%,在4岁之前,儿童就能看55%的时间,即使他们呆在一个有许多分散注意的玩具和游戏的房间里。”1992年,全国城市儿童接触电视的日平均时间为36.3分钟,1996年为41.54分钟。2002年广州、上海、济南和哈尔滨等4城市的儿童少年中。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不到1小时、1~2小时、2~3小时和超过3小时的比例分别为32.5%、46.0%、15.4%和6.1%。电视逐渐成为儿童接触最多的媒介。因此,电视成为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外,一种新的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农村儿童
随着电视在全国的迅速扩张,农村儿童受电视影响的程度逐渐加剧。而且,由于他们的父母相对城市家庭而言,文化程度偏低。儿童受电视的影响更大。施拉姆的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是儿童受电视影响的重要因子之一: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孩子在父母的表率下。比其他孩子要少看电视。由于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城市,生活规范和自我完善机制都无法与城市父母相比,并且在生活习惯上更多依赖于电视。农村儿童在较为松懈的管制下。面对电视更缺乏抵制力。除此之外,农村儿童比城市儿童接触其他娱乐方式的条件要少得多,对于电视的依赖要超过城市儿童。因此,电视在塑造农村儿童认知力方面具有更强的影响力。
(三)取代“父亲”
在传统宗法社会中,父亲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儿童起支配作用。因此,一般的家庭气氛冷淡,儿童较多地依靠母亲。害怕父亲,在父亲面前有挫折感。相对而言,“母子之间的亲情较之父子之间更为自然”。母亲对儿童的性格塑造具有关键作用,父亲则在更多体现在行为方式和知识的传承上。班杜拉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父亲一般来说是无可替代的行为模仿对象。此外,这种教育是以印刷媒介为介质传播的,首先必须进行口耳相授。因而。父亲决定着儿童的学习,地位不可撼动。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电视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认知格局。电视声音与画面结合传播信息的方式,既有别于剧情类的电影,也与印刷媒介有着显著区别。它不再对识字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通过画面、话语、
音乐、色彩等元素,即可传达信息。电视普及以前。城市儿童在尚未具备阅读能力的情况下,家庭教育主要由父母传授科学知识和社会经验,并在父母的陪同下观看电影。此后,电视能够使儿童在父母缺席下,单独完成知识与经验的获取。他们模仿电视中的人物行为,并在与同伴分享中完成行为的习得。这样。电视具备了取代“父亲”在传统家庭中地位的功能,并赋予儿童质疑父权的途径。在家庭中,父亲受单一崇拜的格局随之被打破。这样,电视就动摇了作为宗法社会体系最小单元的家庭。
二、农民:宗法的最后守卫者
自农耕文明起始,农民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而且儒家文化正是建立在农业生活的基础之上。因此,农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将是考量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向度。
(一)农民与现代性
大众传媒对农民的影响。也是西方学者研究传媒与现代性的重要视角。英克尔斯提出:“大众传播媒介给人们带来有关现代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打开了注入新观念的大门:向人们显示新的行事方式;显示有助于增进效能感的技能:启迪并探讨纷呈多样的意见:刺激并加强对教育与流动性的期望:歌颂科学,为技术大唱赞歌一一所有这一切在能够接受外来影响的人那里将会导致更多的现代性。”
正是大众传媒,尤其是电子媒介的扩张,推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M.罗杰斯发现。农民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因素与大众媒介接触频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媒介接触频度又与农民的观念现代化呈正相关关系。虽然这些传播发展理论,因其浓重的西方中心主义受到了批判。但是,他们所展现的大众传媒对农民影响的部分图景,确实在我们身边发生了。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传媒研究者提出:“仅仅靠中国乡村传播中的自传播信息系统已经行不通了,农民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时候,外部的信息和外部的推动在乡村发展中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动力。”大众传媒对农民的作用,在以方晓红为主的苏南农村研究中再次得到实证:“大众传媒媒介缩小了农村与城市的空间距离,在它将现代城市文明传播给经济发达的苏南农村的同时,也传播给了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农村,由于苏北农村工业化速度不够高,与城市文明的实际接触不够多,因此,大众传播媒介更是成为苏北农村接受现代文明的主要途径,”
在电视大范围进入农村以前,农民接触的大众媒介主要是电影、广播、报刊和图书。对于低识字率的农民来说,报刊和图书与他们有天然的屏障,电影和广播是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的推进而进入农民视野的。广播毕竟缺乏直观、可见性,需要一定程度的智力条件。作为重要娱乐方式之一的电影,虽然以影像削平了现代化与农民之间的鸿沟,接触频度却非常有限。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海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