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了解到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是制约学生学习地理的一大障碍。因此,笔者从分析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角度,尝试探讨了如何更好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地理思维;欠缺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地理知识需要好的记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认识到仅仅依靠记忆来学习地理,是不可能把地理学好的。因为,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要想学好地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运用能力是必须的。因此,必须在记忆的基础上强化思维,只有形成相应的地理思维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正确认识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特点,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便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可见,地理思维在地理学习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准确的制定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理教材中不仅仅像其他学科的教材一样有文字说明,而且还有大量的地
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等,想成了一套“图像系统”。可见,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学生能够读懂地图,就可以在地图中掌握地理事象的分布,可以自主的发现问题,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深刻的认识地理事象与空间的联系,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课时是有限的,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给学生留一些读图作业,开拓学生的读图范围,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不紧要关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接替技能的运用情况。基础知识是我们培养地理思维的基石,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够谈得上运用,探究。如我国地势、地形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学生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气候等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究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基石,才可以顺利完成。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能。
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新颖、独特,并具有挑战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教学中教师借助北方的井越挖越深的漫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有统一标准的答案,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教师要给以正确地引导。教师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尽量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为什么),减少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描述。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有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如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让学生回答,而不必直接讲述地理事实。通过这种途径,我们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适度对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
3.让学生对观察对象获得足够的认识
高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局限,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因为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它们。我们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思维素材,并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认识上质的飞跃。如平原和高原有何不同?不妨让学生观察平原与高原景观图片再作比较。学生发现平原上绿油油的,水好像要渗出来,感到地势(海拔)很低;站在高原上伸手可以摘下云彩,感到地势(海拔)很高,因而从直觉上感知了平原和高原的差异。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