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水写生课教学方法的改革(1)(2)
2017-09-14 04:52
导读: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在写生作品中充分展现自身的艺术感受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山水画家所遵循的绘画旨要。在面对自然界的真切感
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在写生作品中充分展现自身的艺术感受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山水画家所遵循的绘画旨要。在面对自然界的真切感受中,对物象进行艺术地摄取,借用和消化传统语言,用来表现大自然及其画者的感受。临摹只是学习的手段而非目的,只有通过写生,才能感悟消化临摹所学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传统的绘画技巧。宋代画家范宽说:“与其师古人,不若师诸造化。”这就是主张要深入到大自然中去取实景、写真物,逐渐积累,进行艺术地加工取舍,并运用一定的技法,方能创造出富有自然情趣和感染力的作品。因此,写生阶段才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任课教师要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即通过写生,学生要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才智因材施教,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喜好有个大概的了解,为他们今后自身艺术风格的形成做前期的铺垫。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是关键。由于技巧的生疏,写生初期学生往往很难画出一幅完整的作品,少数同学就会产生排斥心理,直接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导学生不要过于计较笔墨的得失,而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绘画方法的学习上,力求做到胆大心细,成竹在胸,充分表现自己的艺术感受。明代唐志契说:“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笔不生软矣。”③这里的“山水性情”,实际就是画者的艺术感受,就是画者通过笔墨将自然山川给予自身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真实地表现出来,这才是“真性情”。因此,教师要不断强调,不要拘泥于笔墨的得失,不要沮丧于技巧的生涩,不要畏惧绘画的艰辛,要努力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在画面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性情,这才是写生的目的所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整理写生作品,通过展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写生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的,通过几周的写生,学生应都有所收获。写生回校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对写生作品进行重新整理,针对画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力求做到画面完整生动。外出写生时,同学们疲于绘事,无暇顾及理论的思考,写生过程中产生的许多艺术感悟还处于朦胧状态,必须及时进行归纳整理。因此,写生归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绘画心得,通过文字形式对自身的艺术感悟进行系统归纳,把对绘画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此同时,还应举办写生作品汇报展,这既是对写生作品的集中展示,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借鉴的好方法。通过展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在专业方面的自信心。同时,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山水写生课虽然所占课时比重较少,但其重要性却毋庸置疑。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仅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素养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写生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将在今后的毕业创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上好山水写生课是值得任课教师深思的问题。
注释:
①杨大年编.中国历代画论采英.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第10页.
②范扬写意山水卷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③同①第82页.
参看文献:
[1]范扬.写意山水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万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