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道德教育方式缺乏理性和人道。道德教育方法和方式的非道德性,即注重理论的灌输和说教而忽略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注重社会要求而忽略学生的需要和可接受性,用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用奖惩和权威驯服学生,用指令式、强令式纠错的教育方式压服学生,以学生是否服从为标准来评定学生品德的高低等等。这些方式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为不道德的行为!尤其是道德教育中的体罚和心理惩罚,更是不人道、不理性。例如,云南省曲靖市令泽县上村中学学生张立波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罚站;又因其在罚站时与同学打闹,被教师连掴12个耳光,当天晚上9时死亡。广西柳州市29中附小美术教师罚全体学生喝“颜料水”。新疆乌鲁木齐市一所行业所属小学1名三年级女生,因未按时完成作业和请家长到校而被“扒裤示众”。可见,这些行为是何等的不理性、不道德!
三、完善道德教育道德性的策略
道德教育要满足关爱人的道德需要。人的需要是人自身的规定性,它是人的全部活动的原动力。道德需要是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人的行为动力是由内因和外因、内在主观需要和外在的客观事物所共同制约和决定的。道德教育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制造一定的适宜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才能使学生在道德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真正的道德行为。
道德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界本无道德,因为有了人,人们为了更好生活,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创造了道德。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教育是人自身发展完善需求的产物,人是道德教育现象发生的根据和基础。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宿。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造就道德主体,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具有自主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
“他的循规蹈矩正是其精神萎靡和感情沉睡的表现。他不过是一具道德上的机器人,只有道德的外壳,却无道德的精神。”道德教育要培养真正的“道德人”,就必须把学生从这种精神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培养成为生活道德主体。道德教育所培养的不应该是循规蹈矩、无条件服从的受训者,而是主体个性的有力促进者,是主体内在精神、内在需要的激发者。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不应该迫使儿童服从某种固定的信条,而应该把儿童从压制、束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被动地、盲目地接受各种道德灌输转向主动地对现有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作独立思考,并在反省、批评性理解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样的道德教育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具有感动人的内在力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道德教育发展人、提升人、解放人的最终目的。
道德教育内容要充满人文关怀。道德教育内容应立足于人的精神需要,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借助道德教育内容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道德教育方式要展现伦理道德要求。道德教育方式要由“强硬的灌输式”转换为平等对话式、互动合作式、生活体验式,体现道德教育的道德性。参加生活实践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方法。“就传授美德而言,实践比任何理论课程都更加有效,后者只能起到补充性的作用。”“价值、态度和美德必须通过实践经历以及榜样和表率的作用才能变成内心的东西。”1缺乏道德实践活动,学生的道德情感无法体验,学生的道德认识无法转化为道德行为。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