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1)(2)

2017-09-16 02:05
导读: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就必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贯彻终身教育理念,给民众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才能切实为建立
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就必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贯彻终身教育理念,给民众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才能切实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提供保障。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应继续坚持大力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外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如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等,建立起人才学习与成长的立交桥,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培训机构和县、乡、村三级成人文化与技术培训网络的作用,加强对城乡劳动者的培训,并继续加强和完善我国的“老年大学”,提高我国民众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此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实施和完善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是现阶段构建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也是我国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条件下办好高等教育的战略举措。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并不仅仅意味着每个人都上过一次大学,它更侧重于使人们通过接受高层次教育更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在适龄期通过高考进人大学校园接受了高等教育,就说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了。在未来的学习型社会中,不仅要使每个人在任何阶段都能“学者有其校”,而且让“学者有其学”,根据个人需要随时都可以选择到合适的教育,这才是人们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最终追求鹄的。
  
  五、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人人上完大学都一样
  
  一般来说,机会均等并不必然意味着结果的平等。如果有很多人同时拥有相同的机会来追求成功,总会有某些人比其他人率先抢占先机。同样,通过教育选拔制度使受教育者进入不同的教育层次,是教育为社会培养不同类型与不同规格人才的一种途径,教育的结果必定是不同教育层次的人才选择不同的社会职业,进入不同的社会阶层。这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不是教育机会不均等的表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是指社会按不同个体的个性与发展潜力,使教育者获得同等发展程度的均等机会,表现为个体学习和掌握了与其他已经完成同一学习周期的毕业生同等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获得社会岗位和经济地位的均等机会。由于每个人遗传素质存在着差异性,个体生活环境有所不同,加之个体潜能与爱好亦有差别,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只能是指受教育者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同等发展程度。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都得到公平的发展的机会,而绝非每个人的教育结果的完全相同。教育不可能使个体产生完全相同的结果,只能是对具有不同潜能、个性的受教育者给予平等对待,并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平等的发展机会,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有的是为了培养更高一级的研究型人才,有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型人才,所以,用一个“模子”培养出来的教育成果难以适应各种各样的社会需要,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总之,“机会均等”是指所有人都拥有通过自身努力而追求成功、获得财富和寻求快乐的权利。但“机会均等”的含义不仅仅是“均等”,即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都给每个人提供和创造同样的条件(机会),而且是指一个人之所求或所得,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条件是相当的。此外,“机会”是可变因素,它包括学校的各种物质设施、学校环境、教师的素质与态度、家庭经济状况、家长文化程度、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水平等各种因素。同时,“机会”也是不稳定的,因而结果就不可能是相同的。因此,由于社会背景的差异、教育分流的层次性、个人能力的高低不同,高等教育的培养结果也必然要符合社会各层次的职业需求,硬性要求实现教育结果机械式的实质均等,是与现实和社会需求相矛盾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此外,高等教育结果的体现与大学生就业状况息息相关,但待业者的受教育程度、层次及种类并不是影响就业的唯一因素,因此,单靠就业来衡量教育结果是否均等也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很成熟,在就业市场中还存在“就业歧视”的现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力量的推动,就业市场开始打破城乡与地域的制度障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和地域歧视这种制度性的不平等机制。我们认为,建立科学完备的就业市场,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努力,需要政府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氛围,需要企业拥有科学的用人观,需要个人具有合理的择业观,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培育健康的就业文化。所以,教育结果的均等只能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均等的公平的发展机会,而不是使其走向社会取得社会成就的大小和获得社会认可的程度也完全相同。当然,我们通过培育现代公民文化,公平对待就业者,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劳动就业政策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有效途径。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栾兆云 韩延明
上一篇: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探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