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其对我(2)

2017-09-23 01:32
导读:(四)对人才使用要求严格 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严把任职资格关,而且平时考核也很严格,在教学过程中有严格的考试晋升和淘汰制度,同时


    (四)对人才使用要求严格

    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严把任职资格关,而且平时考核也很严格,在教学过程中有严格的考试晋升和淘汰制度,同时与待遇挂钩。

    1.进行教研能力评估。美国高职院校每年都要对在职教师进行评审鉴定,其内容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三方面。教学评定的依据是教师本年授课门数、学生数量、课后学生评语等。科研鉴定则依据其在州、地区、全国或国际会议上作的学术报告、发表的论文;论著、申请到的科研经费及其他学术研究活动进行综合评估。服务评定,一是考察其在校内参加各级委员会的情况;二是考察其在校外团体中或参与社会服务的情况,如为企业提供的产品开发等。

    2.实行教师任期制(动态用人机制)。美国高职院校教师实行任期制,一般包括短期合同制和终身制申请权两种。短期合同制是根据学校需要及教研经费的情况、—教师工作质量;—每年签订合同决定去留。拥有终身教职申请权的教师,按规定一般在校任教5—6年后可以申请终身任职。未获终身教职者,或得到来年再次申请的一次性许可,或得到正式通知不再留任。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教师有着较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待遇。日本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工资比普通学校同级教师高出10%,比一般的公务员高15%,工资原则上一年提升一级;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其工资为中级教师最高级,每两年增加一次,最高工资可超过大学教授的起始工资,比普通学校同级教师高出15%。一般教师高于同级技术工人工资的两倍。正因为有较优厚的待遇,才吸引、稳定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而产生了高水平、高效益的职业技术教育。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在整个教育的大发展中,职业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比较差,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还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师资队伍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远不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2005年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职业院校教师工作是重要的,而且是光荣的。”根据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当前职业教育师资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经验,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力度。

    1.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师资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本科生及少数研究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缺乏指导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另我国尚有少数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本科层次学生,一方面数量太小,另一方面该类院校现行的培养体系,其刚毕业的本科学生其实践技能水平还难以直接指导职业院校的学生。因此,我国当前如何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确保职业教育有一支质量优异、数量充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我们可借鉴美国以各州为主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做法,在我国各省(市)建立专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职业训练)中心,也可在各省(市)较好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立职业教育师资班,对职业院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送培,对在校职业教育师资班学习的学员可按照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来进行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和教育学课程之外,还可设立有关专业教学方法及大类专业技能课程。国家还可考虑设立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借鉴国内工程硕士培养的办法,专门为职业院校培养“职教硕士”。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也可借鉴日本企业与职业教育的经验,通过一定的法规,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任务,从而形成职前职后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

    根据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特点,应同时加强高校基地建设和企业基地建设。高校基地和企业基地各有优势和不足,只有两者结合,做到优势互补,才能建设好一支合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基地应更广泛地开展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承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任务;培养、培训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承担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及其他管理干部的培训任务;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采取多种形式,对在职教师广泛开展政治和业务培训,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更新、教育理论、现代化教学技术方法的培训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提倡教师一专多能。当前,要加强培训基地的教学、设备和实习基地建设建设。教学设施、设备、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等是职教办学的基本条件,是保证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和必需力量。

    企业基地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教师资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接触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际,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场所,因此,要与高校培训基地的建设列为重要的同等地位。

    2.建立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目前,我国推行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但推行过程中还比较乏力。为了保证职业教育质量,一方面要加大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根据我国国情。建立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已推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双证书”制度。这在正确引导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要培养合格的“双证书”的学生,必须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作保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并对“双师素质”教师作出了相应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国家可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一方面要通过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知识水平,在教育内容上,让教师充实当代科技发展新成果、新知识、新工艺;在教育思想上,让教师变以能力为本位来激发学生创业精神;在教育方法与教育技能上,让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注重学生关键核心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强化措施,提高教师的实践本领与工程技能,如对新教师不论其学历多高,必须到企业实践1—2年,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即使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也必须定期回企业学习。这不仅是新经济时代职教师资必要的条件,也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

    在普通高校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可借鉴美国和德国的做法,推行“试用教师证书”,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可选修2—4门职业教育相关课程,并进行为期2—3个月的技能培训,在取得规定的学分后,可以获得有效期为1—2年的职业教育“试用教师证书”或“双师素质教师证书”。毕业后既可到职业院校任教,也可到企业工作。1—2年后试用的职业院校再对该类新教师进行考核,合格者可直接换发国家正式的教师资格证书。

    3.加速职业院校教师评聘制度的改革

    职业院校在教师评聘机制上,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速推行实质性的教师聘任制。政府要给职业院校放权,使职业院校有权根据学校实际需求设岗。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聘为相应的职称、职务,建立教师评聘分离制度。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也是解决目前我国职教师资力量薄弱的有效途径,因为高职高专教育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许多课程应用性较强,需要由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讲授。其次,通过聘用兼职教师,可以使课程紧密结合和适应生产实践,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聘用兼职教师的做法就提供了很好的证明。

    可逐步推行职业院校教师从“单位人”管理向“社会人”管理过渡,政府成立“教师社会化管理机构”在教师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信息化桥梁。学校根据教学的需求向“管理机构”申请聘用教师,并依据聘用合同对教师(员工)进行管理。教师在保险、福利、职称评定等有关切身利益之事由“管理机构”负责。学校与教师实行双向选择,可以低职高聘,也可高职低聘。学校按规定为被聘教师交纳各种保险及相关福利费用。学校既不能随意辞退优秀教师。也有权辞退不称职教师,但同时学校校长的任职要相应改革,不应采用单方面的政府委派制。另一方面学校还可设定终身教授(员工)的制度,以相对稳定一支优秀的骨干队伍,学校教师(员工)退休以后则由社区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必将激活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资源质量和教育质量,大大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澳大利亚学徒培训制度的现代模式(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