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职业、专业与高职专业设置(1)(2)

2017-09-25 03:13
导读:三、高职专业设置 1、人才与职业分类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基础 高职教育的专业划分原则是以技术、职业性和职业岗位群为主。根据笔者的研究,高职教育与
  三、高职专业设置
    1、人才与职业分类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基础
    高职教育的专业划分原则是以技术、职业性和职业岗位群为主。根据笔者的研究,高职教育与传统的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是不同的文化类别。普通本科教育是“知识文化”类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是“技术文化”类的高等教育[7]。因此,高职教育从内分类到专业设置不按学科分类为标准来设置,而应以社会职业分类为基础[8]。其原动因是社会生产管理第一线专门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与细化。
    人才结构既包括层次,也包括类型(当然人才结构还可以通过学历、职称、年龄、地域等维度来进行描述),但层次和类型常常交织在一起,所以,实践上的人才分类中往往既体现了类型也体现了层次。
    人才类型首先可以被区分为应用性人才和理论性人才两大类。理论型人才主要从事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研究。应用型人才负责由基本原理向实际生产的转化。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又可以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三类。工程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设计(或工作规划、业务决策) ,技术型人才负责将工程设计转化为实际生产工艺。技能型人才负责生产工艺向产品形态的转化。所以,社会人才又可分为4 种类型:学术型(科学型、理论型)人才,工程型(设计型、规划型、决策型) 人才,技术型(工艺型、实施型、管理型) 人才,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 人才。以上四种类型,也是人才理论层次,实践意义的人才类型应该以行业来划分。例如:机电、建筑、医疗、教育、管理等行业(专业)。
    2、高职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高职教育就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它的专业不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而是以社会职业分类为基础的,教学专业不等于社会职业。职教专业必须以社会职业分类为基础,研究出适合高职教育需要的专业。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高职专业与职业的关系:(1)一个专业是一组相关职业的职业技能的集合。(2)专业技能核心要素与职业资格相对应。(3)专业教学与职业劳动过程、环境相一致。(4)专业名称与行业、职业的社会认同和学生理解,以及社会地位、价值判断基本一致。
    高职的专业不是规定出来的,是研究出来的。一般是从研究社会职业开始,找出各相关职业技术与能力,确定通用技能项目与技能要求,集中归并研究出职业组群的技术名称或行业名称,名称尽可能使用社会通用、学术、中文称谓,并与国家职业大、中、小分类相统一。之后才是研究专业标准等一系列专业建设。
    3、高职专业设置的几种模式
    现有的几种主要的专业设置模式:第一,根据学校条件设置专业。这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封闭办学的专业设置模式。第二,根据生源需求设置专业。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主体主观需求论②”的专业设置模式。第三,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设置专业。这是大众化教育条件下,地方高职院校主要的专业设置模式。第四,依托行业企业进行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这是行业和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依据本行业和本地企业人才需求设置专业的模式。第五,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让高职教育始终面对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这是自主就业条件下,跟踪热门专业、满足大批人才需求的专业设置模式。第六,立足学校现有专业资源,按高职专业设置原理,选择主体重点专业,开发新型专业方向,跟踪人才市场需求,逐年更新专业。这是多行业、多专业综合性院校,面向全国人才市场的专业设置改革模式。
    以上六种高职专业设置模式,在现有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除第一、第二种模式应该抛弃外,其它四种模式都是可取的。第三、四种模式,最能体现地区和行业特色。第五种模式实践证明很难突出专业特色,若能及时收集到人才市场准确信息,分析发展趋势,提前调整专业技能组合,在专业建设上下硬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模式。第六种模式,是大多数综全性高职院校采取的可行性模式。既兼顾了现有专业资源,又能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及时淘汰更新专业。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4、高职专业设置原理
    第一、高职的专业有大、中、小专业之分。这是因为行业概念具有大中小属性。如机电行业,是“大”行业,那么机电专业就是“大专业”。汽车行业是“中”行业,汽车制造与维修就是“中专业”。柴油动力机制造就是“小专业”。
    第二、多个行业中有共同的技术岗位。如会计专业,是典型的多行业的共同管理技术。
    第三、大、中专业开发,结合当地实际需要,就有可能是特色专业。如德国的农业专业,开发出的分支专业有:奶制品、牛养殖、羊养殖、谷物生产、羊和羊毛等。社区服务专业,开发出的分支专业有:金融咨询、老年护理、儿童服务、社区工作、残疾人工作、青年工作、酒精麻醉品工作等。商务专业的分支多达12个,如国际商务、国际贸易、法律服务、法律惯例、广告、人力资源、销售、销售管理、营运管理、公关、资产金融、银行业务和金融等。加拿大的管理专业设置的分支专业有:办公室管理、办公室管理主管、医疗办公管理、保健办公管理、土著自治政府管理、本土小企业管理、小商行行政管理、小商务管理、商务行政管理等[9]。
    第四、需要多学科知识支撑的多技能专业,可渗透到多行业,开发出新型专业。如计算机技术,是个发展迅猛的行业,但它已透到所有的行业中,已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行业了。如德国就设置了多个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如:机械工程应用信息学、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商务信息学、商务管理和计算机科学、医学文档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等[10]。
    第五、社会大量存多技能复合型行业,专业也应按行业交叉、学科交叉、技能复合设置专业。如企业管理和汽车营销就是典型的复合专业,它既有工科知识又有文科知识。从这一点看,高中分文理科教学模式不适合职业教育的需要。我国高职教育对复合型专业研究尚没有起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业研究的视野,也制约毕业生的就业。高职教育研究开发复型专业必将开辟一片新天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澳大利亚的将管理专业与其它多个专业交叉。如:农业商务管理、农业乡村商务管理、马匹商务管理、音乐商务管理。其它的多学科交叉专业设置有德国的商务管理和经济、商务管理和环境技术、商务数学和统计学、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的地理数学技术等[11]。
    第六、行业垄断和地区特有职业最易开发出特色专业。
行业垄断,是指行业和企业集团主办的高职院校,凭借技术垄断、人才进入门槛和优势实验实习条件,设置行业特点极强的专业,就是特色专业,如湖南民政职院的殡葬专业、铁路职院的火车驾驶专业、中远集团所属职院的轮机与船员专业等。
地区特有职业是指针对本地区传统行业、地区特有产业开发出的专业。如牧业区的牛羊养殖、兽医与防疫、草场种植等。高寒、石漠、沙化地区的高寒、石漠、沙漠治理,高寒、石漠、沙化土地种植等。少数民族地区特有服装、饰品、用品生产与制作等。旅游区的导游专业、探险野营专业等等。
    第七、行业综合创新专业。从社会同类和相关的单一职业和单一岗位,重组出新的组群,这种职业组群可称为“教育职业”[12]。教育职业就是高职教育专业。
如南方农村大量种植的粮食作物和疏菜、油料作物,前者称农艺,后者称园艺,二者组合即为种植,我们就可以称其为“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家禽、家畜加上野生、外国特种物种繁养,综合为养殖,称其为“现代养殖技术专业”。若能在专业标准上设置开发出特有技术与能力,就是专业特色。
    因此,高职“专业标准”和“课程标”是高职院校的知识产权,应得到保护,必须在保密状态下送上级教育主管机关审批。教育主管机关审批专业,再也不是权力审批,而是专业审批、技术审批、论证审批。主要从职业调查,职业和岗位分析,技能项目设置,以及课程知识与技术组合来看,是否达到高级人才所应具备的技术和能力,所培养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同一专业,不同高职院校可能人才标准不同,质量差较大,这就是改专业设置为专业研究的意义所在,也是人才质量竞争的核心,是高职院校形成竞争态势的关键所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由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编写,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统计局批准正式颁布,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②教育主体主观需求论,是指高职教育专业以学生要求就读什么专业,学校就必须设置什么专业的说法。其实,学生对社会职业认识不深,了解不多,这种极端需求是不存在的。
 
参考文献:
[1][3] 周川,专业散论[J],《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
[2] 薛国仁、赵文华:专业: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J],《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4期
[4]马建富: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及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
[5]教育部,二ΟΟ六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统计网,2007年6月7日发布
[6]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5月第23卷第3期(有改动)
[7]柴福洪,高职院校院、系设置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P6-9)
[8]柴福洪,高职教育“技术文化”探源[J],职教通讯,2007年第11期,中思网,
网址:http://www.sinoth.com/chaifuhong/1000006532.html
[9][10][11]戴明来、杨丽娜,国外高职专业设置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3期
[1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愉快教育在蓝球教学训练中的运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