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发展与效能提升(1)(2)
2017-09-27 01:23
导读:其次,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管理重心下移。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一些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各校纷纷把系合并,组建成为分院。但是,相当多的分
其次,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管理重心下移。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一些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各校纷纷把系合并,组建成为分院。但是,相当多的分院仅仅只是改了名称,管理功能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实际上是—个放大了的系。学校对院系的管理,更多的是行政管理。学院和分院之间的关系,以及责任、权力和义务不够清晰。一方面,学院领导管得太具体,分院的积极性和能量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分院过多依赖学院,发展动力不足。于是,学院发展的压力主要落到了学校领导的身上。学校规模越大,领导负荷就越重。因此,应该改变领导方式,让分院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调动高校内分院的办学积极性取决于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分院的职、责、权、利,允许分院提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科重点,在学院总的方针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允许分院根据教师不同的贡献确定不同的待遇。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走内涵发展之路
高职院校要提高效能,就要转变观念,改进管理,走质量立校之路。怎样立校?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不能模仿中央部属高校办研究型大学或综合型大学,而应苦练内功,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优化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以质量求生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即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校把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从学生根本利益出发,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要求学校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在思想、文化、心理及专业方面的充分发展,提升学生个人的价值;树立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个体需要的观点,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乐学、会学,给予学生最大的学习自由;树立正确的个性发展观,塑造学生完美的个性;尽量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及个人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学生社会价值。
提升质量,还必须建立高职院校质量认证制度,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尤其是要重视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过程性评价和产出性评价。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即把学校的评估结果与拨款结合起来,促使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评估指标体系要体现规范化和灵活性,除有一个基本要求外,还要考虑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职院校建立不同的子指标体系,增强指标体系对不同
评估对象的适应性。评估内容不仅包括结果评估,还应有教育过程评估,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估,建立社会评价体系。
(三)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
核心竞争力是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高职院校的文化中,深深融合于高职院校内质之中,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是竞争力各要素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本质的部分。
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准确定位,明确办学思路。准确定位是学校制定发展战略、配置教育资源、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每所高校要定位明确,要有侧重点,发挥其独特优势。高职院校的特点是“地域性”,因此必须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方针,在区域定位上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在学科定位上,积极巩固、发展优势学科,稳步发展新兴学科,特别是结合经济发展的态势、科技发展的趋势,开辟新的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定位为实践型、应用性,使学生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较扎实的专业动手能力、较优秀的职业素质、较强劲的持续发展潜力,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对接;在“改进”方面,无论是扩大招生规模还是专业设置,应以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要打造核心竞争力,还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相统一。外延的拓展是学校发展的外在表现,也是学校发展的条件和保障。但学校的持续发展不能仅靠外延发展,还要确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内涵发展,把真正体现学校实力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和科技成果创新,以及学校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等纳入学校和谐发展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只有坚持外延拓展和内涵提高相结合,坚持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统一,才会求得全面、健康、协调、持续地发展。
(四)把握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彰显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定位与发展的核心是办出特色。坚持特色,善于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与本校特色相融合,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学校才能有所作为。
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是高校生存的基础。高职院校只有坚持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才能获得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区域内的功能与作用,主动介入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心,成为政府决策、行业发展的咨询中心。同时,主动适应地方支柱产业结构,推动学科建设。高校定位合理,能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科的整体优化,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高职院校,专业学科发展的重点不应该是基础专业,而应是与支撑地方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
高职院校要形成特色,除办学思想外,还应当有较好的外部环境。要注重挖掘地方文化积淀,利用地方的人文精神感染学生,形成高职院校独有的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多科性、综合性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从而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办学特色的涉及面很广,包括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学科强项等多方面,但关键在于创新。高职院校对于特色的培育要持之以恒,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强化、不断创新。
[注 释]
①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②菲德勒,加西来等著,何成等译.领导效能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9.
③孙绵涛,洪哲.学校效能初探(J).教育与经济,1994,(3).
④王清平.学校组织结构与学校效能初探[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⑤郑燕祥.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